黔茶突围吹响“集结号”

  早在100万年前,贵州就是野生茶树的生长地。1980年,贵州茶叶科技人员在晴隆县和普安县交界处发现了一粒茶籽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鉴定,确定为四球茶茶籽化石,仅次于第三纪地质层,距今已有100万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唯一茶籽化石。

  1000多年前,陆羽在《茶经》中论及茶叶产地时说:“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又说:“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这说明,早在唐代,贵州就不仅产茶,而且产好茶。

  由于贵州茶品质好,历史上曾经形成过一批各具特色的“贡茶”。比如都匀毛尖茶、湄潭眉尖茶、贵定云雾茶、务川都濡月兔、普定朵贝茶、花溪赵司古贡茶等。据省农业厅茶产业专家介绍:全省现有各种类型的茶树品种资源600余种,是我国保存茶树品种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茶叶,再好的品牌,如果没有文化支撑,是没有生命力的,鲜明的民族特色是黔茶文化的精髓。”原贵州省茶叶研究所高级农艺师张其生认为。

  张其生说,贵州是个多民族聚居的产茶省份,境内48个民族尤其是17个世居民族都与茶结缘,这些先民千万年来生活繁衍在深山密林中与野生大树茶为伴,开荒辟茶,护管茶山及周围环境,制作特色名茶,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茶饮茶食茶俗文化,极大丰富和完善了中华民族茶文化的厚重内涵,成为贵州民族民间茶文化的亮点。譬如说苗茶文化,晴隆普安山地有特色的擂茶面,武陵山区有飞歌油茶汤,都匀坝固有打油茶等,都有着各自的茶饮茶俗文化。

  生态造就黔茶高品质

  业内人士称:贵州做强做大茶产业,有着良好的基础。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净饮茶人口2.6亿,茶叶消费潜力很大,发展茶叶生产前景广阔。花茶的消费在北方市场的份额已从90%下降到不足60%。绿茶、乌龙茶、普洱茶消费增长势头迅猛,绿茶消费近几年的增幅保持在20%以上。而贵州有着发展优质绿茶的良好生态环境。

  高品质茶叶形成与空气、温度、光照、土壤等自然环境有重要关系。贵州是国内唯一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少日照”条件的原生态茶区。海波越高,气压也就越低,有利于茶叶芳香油的形成;同时贵州大部分地区一年四季常常云雾弥漫,这正好适合茶树的耐阴习性。另外贵州土壤主要为酸性,质地疏松、排水性好,有20个产茶县的土壤富含硒、锌、锶等微量元素。因此黔茶具有内含物质丰富、香高馥郁、鲜爽醇厚、汤色明亮等品质。

  记者从贵州省农业厅了解到:早在2005年,都匀毛尖、余庆小叶苦丁茶和印江翠峰茶就正式入围了国家实施原产地域和产品保护名录,目前全省通过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认证的茶园面积分别达12万亩、6万亩和7.3万亩,有机茶茶园面积居全国第二位。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土壤条件造就了黔茶独特的内在品质。根据贵州省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检测结果表明:贵州绿茶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分别为43.5%、3.5%、29.9%,水浸出物最低值高出国家标准8.6个百分点,同时也高出江苏、浙江、安徽等产茶大省。

  省农业厅的专家分析:一般情况下,每亩茶园农民可收入3000元左右,相当于我省目前种植水平的3亩水稻、4亩玉米和2亩烤烟。茶树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四季常绿,如果能够普遍种植,对于保持水土、优化生态环境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发展茶产业既符合生态建设的需要,又符合农民增收的要求,实行退耕还茶、林下种茶、荒山造茶等,可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与农民增收致富的最佳结合。

  两年跨出了一大步

  贵州省农业厅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全省茶叶总产量3.07万吨、总产值9.9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92%、61.63%;2008年,全省现有茶园面积204万亩,茶叶总产值达14亿元,同比增长40%。

  2007年冬至2008年春,新增无性系茶园近30万亩,相当于2001年至2005年五年来全省新增茶园面积总和。全省59个县2008年秋冬至2009年春,新建茶园66.2万亩,其中包括无性系良种茶园35万亩,新建茶园计划超过1万亩的县有27个县(市)。

  记者从贵州省农业厅获悉,2007年以来,全省各地从浙江、福建、山东、江苏及省内其他地区引进茶叶加工企业60个,引入资金3.76亿元。其中,黔南州19个、遵义市18个、铜仁地区8个、黔东南州6个、毕节地区5个、安顺市4个。

  同时,我省部分名优茶有了一批相对稳定的省外市场。都匀毛尖、羊艾毛峰、贵茗翠剑、湄潭翠片、仡佬山银芽、侗乡春等在省外有稳定的市场,主要销山东、江苏、浙江、北京、上海、四川、重庆等地。大宗绿茶如晴隆、普安、上隆茶场生产的烘青和直条炒青在广西、广东有相对稳定的销售渠道,近几年来以每年50吨的速度递增,

  “近两年,贵州茶产业无论从基地建设、资金投入还是总产值增长方面,都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车道。但从全国范围看,我们还是一个‘追赶者’的身份,同浙江、云南、福建、四川等产茶大省相比,贵州茶产业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省农业厅副厅长胡继承说。

  据记者了解,尽管贵州茶园面积发展到204万亩,仅次于浙江、福建、云南,位居全国第6。但市场占有份额却不容乐观。2008年,全国茶叶产值达450亿元,贵州仅仅14亿元,只有云南的10%左右。

  打造国内最大绿茶基地

  据贵州省农业厅副厅长胡继承介绍:贵州工业污染较小,森林覆盖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生态环境良好,在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上具有明显优势。贵州适宜发展茶叶的土地面积有750万亩左右,而目前全省茶园面积才200余万亩,丰富的资源禀赋与茶产业发展现状不相称。按照《无公害茶产地环境条件》、《有机茶环境条件》和《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纲要》的要求,贵州省绝大部分茶区适宜发展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农业部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按无公害标准对贵州茶叶进行抽检,合格率达100%。

  2007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把茶产业作为贵州省的支柱产业来培育,从2007年起省级财政每年投入茶产业专项资金3000万元。目前,全省已有湄潭等22个县(市、区)出台了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56个县(市、区、特区)级财政共安排茶产业专项资金1.4亿元。据不完全统计,两年来,政府投入的6000万元茶叶专项资金,共吸引各类社会资金7.2亿元投入贵州茶产业,对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资茶产业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胡继承告诉记者:与国内其他产茶区相比,每年3000万元的茶叶专项扶持资金,不算是最多的,但在两年之内,贵州省把茶园面积从100万亩发展到200余万亩,在全省形成发展茶产业的合力,这是不多见的。

  据了解,从2009年起,中央财政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将拿出9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贵州茶产业,该项资金重点向贵州茶产业基础较好的湄潭、凤冈、石阡、都匀等10个重点产茶县市倾斜。

  根据《意见》,在未来三年之内全省茶园面积发展到250万亩以上,使贵州成为国内绿茶面积最大的省区,同时把贵州建成中国高品质绿茶的原料基地和加工中心,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重要生产基地。到2020年,全省茶园面积发展到500万亩,投产茶园面积400万亩,实现年产值160亿元。其中,“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建茶园30万亩,“十三五”期间每年新建茶园20万亩。

  做大做强还须跨越三道坎

  然而,做大做强贵州茶叶还要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省农业厅副厅长胡继承分析:目前,贵州茶产业发展主要面临三道坎。

  一是总体规模小,导致产业无法升级换代,目前我省茶园面积仅占宜茶面积的13.8%,茶叶采摘下树率仅为55.3%,虽然现有茶园面积204万亩,但投产茶园只有80多万亩,幼龄茶园有120万亩,而且80万亩的投产茶园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产量很低的老茶园,能正常生产的只有60万亩左右。

  为改变这一现状,在茶园建设方面,我省将促进茶园集中,形成富硒优质绿茶产业带,高档名优绿茶产业带等。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重点支持10个100亩以上的苗圃基地;扶持茶园连片开发,改造低产茶园,每年集中抓10个以上规模达到1000亩以上的无性系良种茶园示范区。

  二是产业发展散、乱、小问题较为突出。全省80余个县(市、区)几乎县县产茶,但大部分县规模只有几千亩,甚至不到千亩,只有屈指可数几个县的规模在3万亩以上。

  为改变这一现状,在资金使用方面,贵州正改变过去那种“撒胡椒面”式的分散投入方式,用建“蓄水池”的投入体制,先期选择省内10个重点产茶县进行扶持。

  三是标准不统一。由于长期封闭式、小农经济式的各自为政的发展,贵州茶叶品种较多、茶形较多。虽然这能不同程度地满足了少数买家的口感,却让众多消费者雾里看花,不知所措。

  为改变这一现状,我省将在大力发展名优茶的同时,主攻大宗茶生产;重点引导和扶持3--5家茶业龙头企业,在条件成熟时,由这几家龙头企业整合贵州茶业资源,组建贵州绿茶产业集团;由茶业集团公司按市场运作的方式,联合从事茶叶生产、加工、营销的企业,共同打造茶业航母,组建贵州绿茶集团,形成生产、加工和营销紧密结合,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贵州黔风有机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明涛认为,贵州茶产业的劣势也是其发展的优势,正由于贵州茶产业不发达、欠开发,它的发展潜力和提升空间也就越大。

  据记者了解,为加快茶叶的发展步伐,规范茶叶经营行为,凤冈黔风茶叶有限公司,春秋茶业有限公司,湄潭兰馨茶业有限公司,寸心草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正酝酿组建“贵州绿茶联盟”,欲以集团的力量出击市场,做大做强贵州绿茶产业。

来源:贵州都市报

更多关于的文章
今日焦点
正在加载...
热门文章
正在加载...
易茶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2006-2013 易茶网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25517号
技术支持:广州天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800-830-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