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黔茶“沸腾”
       绿茶一直是贵州的特色农产品,但“贵州茶”却一直没能打造成为强势品牌。如何让茶产业发展起来?省人大代表、凤冈县县长廖海泉响亮地提出——

  发展贵州具有优势的绿茶,使之成长为经济优势,一直是许多有识之士的呼声。在林树森省长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茶叶这一贵州的特色农产品。黔茶出山,路在何方?近几年,凤冈县在发展茶产业上进行了不少实践。为此,记者专访了省人大代表、凤冈县县长廖海泉。

  黔茶的尴尬

  品牌打造能力不强

  “贵州绿茶具有资源优势,但没有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的能力,没有品牌,更没有打造品牌的能力,这就是贵州茶当前面临的窘境。”提起贵州茶的现状,廖海泉一针见血地说。

  好山好水出好茶,贵州是茶的原产地之一,茶在贵州先民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物品,在贵州所有的地方,都有茶的历史痕迹和烙印。贵州具有发展茶业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历史上贵州茶多次成为贡品。

  贵州虽然是茶的原产地之一,但一直没有成为产品聚集中心、更没有形成强大的品牌。在西湖龙井热度未减,福建铁观音迅速崛起,云南普洱作为一匹黑马杀出的今天,大部分贵州茶还在为他人作嫁衣,替人贴牌生产。以致我省茶叶种植面积长期徘徊在百万亩左右,排在云南、福建、四川之后,始终没有实现从产茶大省到强省的转变。

  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何在?在廖海泉看来,有五个原因:

  贵州茶的发展一直是传统型、分散型的,没有按照经济规律、市场规律、产业规律来研究、思考与发展,长期的封闭,必然导致观念的落后。

  没有用标准化理念、产业经营理念、龙头企业带动的理念、流通理念等现代理念来升级、改造、引导茶叶这个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让其向现代企业的经营模式迈进。

  政府在组织、引导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错位、越位。贵州茶品牌杂乱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政府过去是在做企业该做的事,过分着力于企业品牌的打造,没有致力于地域区域品牌的打造。与云南就做普洱、浙江就做西湖龙井不同,我省有茶叶品牌170多个,却因为没有共同品牌,形不成规模,没有整体效应。而各级政府在扶持产业发展上,还存在把扶持变为扶贫的错位,投入撒胡椒面的情况下,使得政府投入环节多、头绪多、项目多,形不成合力,在产业发展上,抓不住主要矛盾、主要问题。

  科技和文化支撑能力薄弱。全省只有一家茶科所,研究人员对茶一直在作为事业在研究,没有作为产业来研究过,还存在着技术、人员老化的情况,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科研作用,对茶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极其有限。茶产业要发展,要靠丰富的茶文化来推介。贵州不缺茶文化,欠缺的是对茶文化的引导、发现、提升。

  缺龙头企业来影响传统的、作坊式的小加工企业,产品向商品转化的半径短、效益低、名气小,产业服务平台不够,形成有好茶无好品牌,有好品质无好名气,有好产品无好效益,有好资源无好经济的现状。

  面临大好时机

  黔茶应该“沸腾”

  茶在21世纪人类所需要的饮料中排名第一,有统计数据称,全世界有一半人口喝茶,消费群达30亿人,茶产业已成为不可小视的大产业。而随着东茶西进,中国茶的中心正在向贵州靠近。如何利用这个大好时机发展贵州茶?

  廖海泉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坚持保护全省的绿水青山,夯实茶产业发展的基础;科学规划全省茶产业布局,分类指导和建设;尊重发展规律、市场规律、产业规律,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绿茶生产、加工中心这一目标,一手抓基地建设,一手抓市场营销,一手抓技术标准,一手抓品牌打造,一手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手抓配套服务,一手抓龙头企业的扶持培养,一手抓茶文化的培育,解决贵州茶产业在规模、品牌、投入、人才等重大薄弱环节上的问题。”

  廖海泉说,黔茶的发展,基地、龙头、市场、文化、科技、品牌六要素缺一不可。龙头企业的价值在于引入外部资本整合地方资源,省内大专院校可以开设茶经济、茶文化、茶旅游等专业,为黔茶发展提供人力、智力支撑。每年全省还应该举办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主题活动,来助推黔茶出山。

  廖海泉说,贵州茶目前还处在打基础的阶段,贵州茶的发展,还需要完成从产品经济向品牌经济,从产品输出向品牌输出的过渡。茶产业的发展,投入大、时间长、见效慢,但走品牌发展,资本运营的发展道路,是产业发展的捷径。现在全国还没有一家茶产业的上市企业,贵州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决心。

  凤冈实践

  富锌富硒茶泡出新农村

  凤冈的茶叶还没有湄潭、都匀这样的名气,但近年来,人们正逐渐感受凤冈茶发展的张力。凤冈是怎么发展茶产业的?廖海泉说,在发展茶产业上,他们做了6件事。

  坚持建设生态家园,开发绿色产地的发展战略,把培育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绿化、美化生活空间,作为发展茶产业的第一基础。全县森林覆盖率“九五”时期的不倒30%,“十五”末达到53.7%,相当的地方超过70%,为茶产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选择以凤冈富锌富硒茶为代表的生态有机茶作为发展生态经济的第一要务。近几年新修产业路近千公里,新建沼气池2万余口,新种茶园近10万亩。2007年新种近5万亩,在全省排名第一。集中财力解决茶产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每年县财政投入1000万元,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及标准体系的建立,企业、农民建苗圃,每亩补贴1000元,建茶园,每亩补贴150元。

  把科技、文化支撑产业发展作为第一生产力来看待和运用。先后聘用陈中懋、林治等全国知名的茶产业、茶文化、茶旅游大家为顾问,与中国茶科所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成功举办了首届茶文化节、遵义首届春茶开采节。今年还要和南方报业集团合办中国首届生态文学奖,让全国一流作家到凤冈,体验和谐,感受生态。

  把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与时俱进作为发展茶产业的第一动力。全面开发农业旅游,全方位打开山门、县门,引智、引才、引市。

  把科学的标准,优良的模式,作为改变传统茶产业的第一要素植入。从生产到加工、从基地到产品,按标准化实施。始终坚持“猪、沼、茶、林”的模式,生产有机茶,以保持土地的健康来保证产品的健康。

  积极探索协会模式、市场营销模式,摸索让工业与农业有机结合,鼓励商人投身茶产业,农民始终不放弃茶产业。

  这样的实践,使得凤冈茶香飘全国,在去年的第四届中国茶博会上,一举夺得两块金牌。茶叶产业的发展,也让农民看到奔小康的希望,去年茶产量2400吨,产销率达100%。

  黔茶让老百姓得实惠

  罗红梅代表 贵定县盘江镇镇长

  作为乡镇领导,罗红梅对茶叶给老百姓带来实惠的感受很深。她说,在贵定云雾大山中,有一个叫鸟王寨的地方,那里的农民因为种植茶叶而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每年春天,大量的茶商前去收购茶青,市场供不应求。而茶叶价格也水涨船高,现在一斤茶叶价格按品质不同,卖到了280元到590元不等。那个偏僻的乡村,农户们基本家家户户都盖上了小楼房、用上高档电器,购买了摩托车,甚至小汽车。

  罗红梅说,种植茶叶让鸟王寨的村民们走上了富裕的道路,这也让全县都看到了茶产业发展的前景。

  杨应萍代表 都匀市大坪镇副镇长

  杨应萍说,都匀已经进行了多年的茶叶产业实践,种植茶叶给农民带来的实惠是不言自明的。目前,全市已经全面扩大了茶叶生产的规模。大坪镇也从2003年开始发展茶叶种植,目前全镇已经拥有茶园面积1万亩左右。

  杨应萍说,如今大坪镇茶叶生产的效益已经初步显现,茶农们尝到了甜头,所以生产积极性非常高。不仅精心地管护好每一亩茶园,还自发以村小组为单位成立了72个茶协,负责本组农户茶叶的统销、统购。(作者 龚俍睿 张发扬 周滔 吕飞)

更多关于黔茶 绿茶 沸腾的文章
今日焦点
正在加载...
热门文章
正在加载...
易茶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2006-2013 易茶网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25517号
技术支持:广州天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800-830-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