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茶文化助推茶产业发展
茶文化成为茶产业腾飞的翅膀
近年来,说到贵州茶叶的发展,人民都会拿凤冈和湄潭来作例子。2004年首届贵州茶文化节在凤冈举行、2006年第二届贵州茶文化节在湄潭成功举办,茶文化带动和提高茶产业的迅速发展。凤冈县从几千亩茶园的基础上在短短的几年是里增加到如今的近6万亩茶园,产量达1625吨,产值近5000万元,成为全县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湄潭县把茶叶发展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茶叶产值在农民的经济收入占有了60%以上;余庆、道真、务川等县也每年上万亩的茶叶种植面积在不断的增加,立志把茶叶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来抓。从这些我们不难看出,遵义市在两年前提出的“打造西部茶海”在这样的发展态势下已经初步得到了证实。
在今天的贵州,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下,茶叶发展已经成为了调整农业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叶作为贵州的一个主要产业已初步形成。
不言而喻,9月中旬将在有着中国“毛尖茶都”之称的都匀举办茶文化节,这是在贵州茶业在逐渐扩大的今天的自然产物,茶文化节的举办也是在为贵州茶产业的加速发展呐喊助威。
贵州茶叶向产业化迈进
湄潭县的核桃坝村,没有到过的人也许都想到那里一定是盛产核桃,其实不然,在核桃坝村除了一片片整齐有序、长势喜人的茶园外,再也没有其他任何经济作物了。这里被为誉“中国西部茶叶第一村”,在核桃坝全村5800多亩的耕地面积上,其中茶园面积就占了5400多亩,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茶叶专业村。
离核桃坝不远的地方就有是一个金花茶青交易市场,到了茶园开采的季节里,在这里每天都有上万斤茶青在这里完成交易。在采访中了解到,像这样的茶青交易市场在湄潭县还有好几个。湄潭县以黔风生态茶叶公司、兰馨茶叶公司、栗香茶叶公司为代表的专业茶叶加工公司,把收购的茶青进行加工和销售,在几家大茶企的推动下,家庭作坊式的加工逐渐被淘汰,种、销分离渐渐明确化。这样的分工有加快了茶叶市场的有序化、稳定化发展,保证了茶农和茶企的利益,茶叶发展开始走向产业化、专业化。
这样的模式被都匀、凤冈、普安、纳雍等贵州的多个县、市所成功复制。带动了贵州茶叶开始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茶产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2007年3月,贵州委、省政府针对茶产业的发展出了6号文——关于加快贵州茶产业发展的意见。6好文件的出台,为发展贵州茶产业、振兴茶叶经济起到了加速作用。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贵州省茶叶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茶园面积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增加到了100多万亩,茶叶产值在成倍的增长。
2007年是“十一五”规化实施之年,也是贵州省茶叶产业发展实现新跨越的重要一年。根据省委,省政府推进贵州省产业产业有关精神和要求,拟定在9月中旬举办的贵州首届茶文化节,以挖潜力、树品牌、拓市场、扶产业为宗旨。通过举办茶文化节,发掘和弘扬贵州茶文化,为多彩贵州注如新元素,按照市场导向原则,以企业为主题,政府经济推动,引导企业整合资源,带动贵州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为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大局服务。本次文化节由贵州省人民政府牵头,省委宣传部、共青团贵州省委、省农业厅等多家厅、局级单位参与协办。质量之高、规模之强大,表明了省政府对发展贵州茶产业的重视和决心。
6号文件指出:到2010年,贵州茶园面积要达到150万亩,实现年产值20亿元以上;集中扶持5到10家茶叶生产龙头企业,使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2家、3000万到5000万的企业达到3家、1000万到3000万的企业达到5家;茶叶生产县茶园面积占全省茶园面积的比重达到70%以上,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茶叶专业乡、村、组。(王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