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带,中外学者早有科学的、令人信服的论断。产茶历史久远,清代前期至中期,曾经书写了灿烂的篇章。晚清到民国时期,由于政治、军事等诸多因素逐渐衰退。在新中国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的历史上,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巨大的发展,走向了新的历史辉煌。
“茶王”后嗣英才辈出
西双版纳的先民自古就有祭“茶王”的习俗,穿越历史的时空绵延至今。祭祀“茶王”的图腾崇拜,是先民祈祷一方平安、五谷丰登的精神寄托,是产茶历史悠久的见证,是民族茶文化的源流,说明了茶树同西双版纳先民深远而密切的关系。
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初,省茶科所在勐海县的南糯山、巴达大黑山先后发现800多年的栽培型大茶树、1700多年的野生型大茶树,这两棵大茶树被世人尊称为“茶树王”。随后,无数中外学者慕名而来拜谒、考察、研究,一篇篇论证西双版纳是茶树原产地的文章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陆续发表,揭开了这片古老茶区神秘的面纱。茶树原本生长在热带、亚热带的生态环境中,远古时期的喜马拉雅山运动,引起了气候的变化,使大量不适应突变气候环境的茶树死亡,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气候中的茶树多数得以保存下来。西双版纳未受到第四纪冰川袭击,从而成了茶树起源的中心地带。
茶树在漫长的传播和繁衍过程中,引起了茶树自身的生理变化和物质代谢变化,从而使茶树朝着各自适应所处的环境方向发展,不断改变自身的形态结构和代谢类型,逐渐形成了大叶种、中叶种、小叶种或乔木型、小乔木型、灌木型的茶树多样性。按照中山大学张宏达教授分类系统,到1990年全世界已发现茶组植物有44个种3个变种,中国分布有43个种3个变种,云南分布有35个种3个变种。到目前为止,全世界产茶国已达50多个。“茶王”拥有47个支系的子孙,客居在50多个国家,真可谓族旺家兴!1990年12月,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在勐海县考察南糯山大茶树后,写下了“坐看子孙满天下,南行万里拜茶王”的豪迈诗句,诗人阐明了茶树传播的渊源,颂扬了西双版纳先民驯化茶树的伟绩。
省茶科所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茶王”的子孙中遴选出类拔萃的新秀,向国家推荐审定了勐海大叶茶、勐库大叶茶、凤庆大叶茶三个国家级有性群体品种;选育了云抗10号、14号两个无性系国家级良种,长叶白毫、云抗37号、佛香1号等6个省级无性系良种。其中,云抗10号在全省推广已突破100万亩;通过系统研究,在茶树家族成员中选出了48份优异种质资源,供新品种选育或生产上推广应用。这些“茶王”的优秀子孙,遗传着先祖的优良品质,吸纳了时代的进步精神,一个个气宇轩昂,英俊飒爽,充满着蓬蓬勃勃的朝气。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认为:“每一个物种都有它的起源中心。”每个物种最初都出现于一个地区,然后从这里向四周迁移到环境条件允许的地方去。任何地方生长的茶树都是一个祖宗繁衍下来的,只要土壤气候适合,它都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今天,茶王的子孙们,一个个英姿勃勃,风度翩翩,在异域他乡,为人类健康奉献出色、香、味俱美的佳茗,成就了一番植功种德,光宗耀祖的事业。
普洱茶再度展雄风
西双版纳不仅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带,而且还是名重天下的普洱茶的故乡。清·阮福《普洱茶记》记载:“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厅治有茶山六处,曰倚邦、曰架布、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