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茶农的损失减到最低点---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专家科技抗灾减灾纪实

       杭州2月17日电

    位于嵊州市贵门乡盘龙湾茶区的数千亩茶叶至今仍处于严重的冰害之中。

  茶叶,是浙江传统产业,嵊州是浙江茶叶主产区之一。这场50年不遇的雪灾和低温冻害给我国南方茶叶产区造成严重损害。

  灾情牵动着专家的心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及时制订了“茶叶救灾恢复生产春季科技行动方案”,组织科技工作者投入到抗灾救灾一线,为灾后茶叶生产恢复和春茶生产提供科技支撑。2月16日,“茶叶行业科技专项”研究项目的首席专家、茶叶研究所所长杨亚军研究员,组织参加项目的该所和浙江、湖南、安徽、重庆、广东等地高校和研究所的30多名茶叶专家,奔赴受冻害严重的嵊州茶区进行实地考察,并就茶园冻害后的技术措施进行研讨,提出对策。

  在盘龙湾山上,眼前的一幕幕场景,让专家感到科技救灾责任的重大。在经受雪冻灾害后,很多茶叶品种的叶子枯死,树枝上面的越冬芽也被冻死。而最严重的是“冰加雪”现象。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用手拨开覆盖在茶叶上厚厚的积雪,发现下面积着坚硬的冰块,他说,春冻使受灾茶园今年的损失将达到30%—50%。最令人不安的是,雪冻后的灾情仍在不断发展着。柏树坑村的400多亩老茶园覆盖的冰雪已融化,看起来绿色的茶叶用手一摸,全是枯叶。贵门乡乡长宋春雷说,全乡有茶园1.2万亩,茶叶占茶农收入的70%—80%。去年农民人均茶叶收入3000多元,今年损失太大了。绍兴市经济特产站的马腾说,到2月15日,全市54万亩茶园受冻至少约29.4万亩,经济损失3.48亿元。

  面对受灾的茶叶,专家义不容辞。“依靠科学技术,把茶农的损失减到最低点”,成为30多位专家共同的心声。

  专家及时提出三项实用技术

  根据受冻茶区的具体条件,专家们分别提出受冻茶树修剪方式选择、修剪时间把握、肥水管理技术和新叶留养等适宜的实用技术:一是剪除受冻枝叶。茶树受冻后,部分枝叶失去活力,必须剪去死枝,使之重发新枝;修剪时间应在气温回升不会再引起严重冻害后再行。二是加强肥水管理。受冻茶树修剪后应加强肥水管理,使茶树迅速恢复生机,重建树冠;修剪后,及时补充速效肥料,如硫酸铵、尿素等,并配施一定的磷钾肥,施肥应少量多次。三是多留养春夏新叶。茶树受冻后,大量叶片脱落,明年应加强新叶的留养;对于深修剪的茶树春茶后期留一叶采,夏茶也应适当多留叶;而对于受冻严重进行重修剪的茶园,应留养春梢,夏梢打顶采,以尽快恢复茶树树冠。

  加强茶树抗冻害机理研究

  杨亚军说,这次重大雪灾的发生,将造成2008年茶叶减产,当务之急是做好受灾茶树的具体技术措施,同时对科技人员来说,进行茶树受灾情况的相关研究也是一次重要机会。今后要加强茶树抗性品种的选育、茶树冻害机理的研究、茶树冻害特征研究及茶树与环境影响的研究等,通过研究,为选育出有较强抗性的茶树新品种,提出预防抗冻害综合栽培技术,制订合理的抗冻害分级标准,采取适宜的抗冻害减灾技术措施,防止类似灾害的发生有重要的预防和借鉴作用。

  茶叶研究所每年在研项目40—50个,科研成果5—6个,这些年来不少成果如病虫害防治、品种选育等都与抗灾救灾有关,这次他们拿出的技术就是多年来的科技成果。但是,为了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对茶叶的危害,他们还在调研基础上,向科技部、农业部和浙江省科技厅上报有关茶叶抗灾减灾的项目,启动科研紧急重大攻关项目研发,为今后的突发性事件及时作出科技抗灾救灾措施。

  从2月18日起,茶叶研究所将派遣更多的专家赴茶区实地指导茶叶救灾恢复生产技术。

更多关于抗灾 茶的文章
今日焦点
正在加载...
热门文章
正在加载...
易茶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2006-2013 易茶网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25517号
技术支持:广州天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800-830-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