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坚守传统还是工业化?

碧螺春:坚守传统还是工业化?

赞成者:

能节约成本又统一品质

10日,记者在苏州西山再次见到黄志峰的时候,他满脸倦容。“白天炒茶,晚上上班,很累。”3亩茶园,黄志峰不敢有所懈怠。尽管地里还种有梅子、橘子,但“都卖不了几个钱”。茶叶,是黄志峰一家的主要收入。“原本雇了两个人过来采茶的,但前段时间气温一降,他们就转向去打工了。”今年,采茶工的工钱大涨,每天得70元,还需包吃包住。

“总不能看着嫩芽长成青叶吧。”黄志峰别无选择。采茶,一家老小辛苦点还能应付;炒茶,是个手艺活。“从杀青、热揉成形,到搓团显毫、精心烘培,一个流程走下来,最少半小时,长一点需要一个小时。”3亩茶园虽犯不着买一台机器,但黄志峰还是机器炒茶的拥护者,“那毕竟快啊,人工少了,茶叶品质也挺好。”

确实,据高级农艺师杨伟民测算,一个劳动力一天最多炒六锅茶,按4斤鲜叶炒制1斤成品茶计算,一天也就炒2斤左右;但实行机器炒制后,速度大大加快,“一斤成品茶一般只要40分钟。”

杨伟民是一位致力于推广机器炒茶的热心人士。“并不像有些人说的,机器炒出的茶品质不行。实际上,机器完全可以做出好茶。”杨伟民举证说,常熟虞山林场采用机器炒茶是比较早的,2000年维摩茶场就获得“陆羽杯”一等奖,2006年虞山绿茶公司选送的碧螺春也获得特等奖。

光福茶场从2003年开始进行“机械加工碧螺春工艺研究”,引进的是浙江小型茗茶机,机器杀青、揉碾后,再采用传统干燥工艺提毫、高温提香。“专家的评价是色泽纯正、大小均匀,香气挺好,非常容易分级。传统工艺炒制的碧螺春带有焦烟味,而用机器炒制的基本没有,客户评价非常高。”许培华厂长说。

在金庭镇的邓尉茶场,总经理朱永良说,8个小时,能将600公斤青叶炒成干茶,“一头青叶进去,另一头出来的就是可以直接冲泡的成品茶了。”

在他们看来,机器炒茶不仅能保证茶叶的品质,还能大大减少人工成本。“现在劳动力成本高,招工难,不改进工艺以后可怎么办?”杨伟民说,旺山边有家张桥茶场,规模并不算大,百来亩茶园,但光拣茶的工人就100多名,“再说,现在会炒茶的熟练工人越来越少,机器代替人工肯定是大势所趋!”

反对者:

传统技艺慢慢消失

但高级农艺师汤进红对机器炒茶却充满担忧。

“我反对大规模推广机器炒茶。”汤进红说,碧螺春虽说只是一种农产品,但事实上,它更是吴文化传承的一个载体,“喝的不只是茶,更是文化。”

汤进红说,洞庭碧螺春特有的外形与内在品质,都与传统制作工艺密不可分。“碧螺春茶的炒制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有一整套严格的规矩,比如高温杀青、热揉成形、搓团显毫和文火干燥等,都讲究‘因材而异’,整个炒制过程都时时考验着炒茶者的经验。如果全部用机器代替人工,那碧螺春特有的精妙之处就不复存在了。”汤进红说。

他举例说,传统炒制碧螺春的工艺中都讲“热揉成形”,这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吓煞人香”奥秘所在;但机器炒制,则是冷揉成形,“香味就大不同了”。

有意思的是,十余年,汤进红同样也是机器炒茶的拥趸。上世纪九十年代,汤进红就拿出大笔资金,为自己的公司引进了一批机器。但实践下来,汤进红却直摇头。“茶叶品质很难保证,甚至,机器所用的锅子质量好坏都会直接影响茶叶的品质。”

“如果大规模采用机器炒茶,我担心,传统的碧螺春制作工艺真的就要成了文化遗产了。”汤进红说,洞庭东西山引进机器炒茶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但就目前看来,已经有不少传统技艺慢慢消失了。”

在他看来,茶农及政府相关部门现今最需关注的,应该是如何将碧螺春品牌发扬光大,“一方面还需要加大品牌的宣传和推广,另一方面还得在栽培技术、日常管理及品种改良上动脑筋,而不能一味地图省事,大谈机器炒茶的好处。”汤进红表示,机器炒茶并非就得一棍子打死,“可以用来制作炒青或制作低档茶”。

记者连线采访国家茶叶质检中心感官审评室时,一位负责人也持反对态度。这位负责人说,茶叶实际具有灵性,讲究炒茶工艺,如果以机器代替人工,这个特点就不复存在,口感也会略逊一筹。

监管者:

既要推广机器又要继承传统

手工炒茶的日渐没落和机器炒茶的风起云涌,背后是市场在左右。

机器炒茶其实并非一个新鲜事物。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州林业部门就已着手引进制作茶叶的机器。但当时,效果并不理想,不少炒茶机械被堆放在仓库里,成了废铜烂铁。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茶林承包到户,主管部门再次推广机器炒茶,但同样受阻。

李金珠介绍说,2004年,苏州市林业站牵头在古尚锦实施了省三项“碧螺春茶叶清洁化加工技术的集成与推广”项目;2007年,吴中区给8个茶叶合作社购买了8套机械;到2008年,绝大多数合作社都开始陆续使用机械制作低档碧螺春和炒青。

“无论是赞同者,还是反对者,其实都有自己的立足点;我个人认为,在炒茶师普遍缺乏的客观条件下,引进机器炒茶未必不可,关键在于要进一步改进机器炒茶的技术、保证品质。当然,类似特级的高档碧螺春,还应保留手工技艺。”李金珠说。

来源:金陵晚报
更多关于碧螺春的文章
今日焦点
正在加载...
热门文章
正在加载...
易茶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2006-2013 易茶网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25517号
技术支持:广州天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800-830-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