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与篆书—甲骨文

甲骨文

        甲骨文是19世纪末在河南安阳发现的。安阳曾经是殷商的都城所在地,殷商灭亡后渐渐成了废墟,后代称为"殷墟"。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由原始刻划符号演变而来的成熟的文字,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又称"殷墟文字"。因为它所刻的内容大多是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所以又叫"卜辞";古代把刻称为“契”,故又有契文、殷墟、殷墟书契等称谓,还有叫"甲骨刻辞"的。

        最早发现甲骨文的是安阳小屯村的农民,但最早发现它的考古价值的是王懿荣,而最早从事甲骨文研究的是清末的罗振玉。1903年,刘鹗(号铁云,1857-1909年)从收买到的5千多片有文甲骨当中,挑选了1058片,编辑成书,名为《铁云藏龟》,这是第一部有关甲骨学的专著。刘鹗为这本书写的自序中,称甲骨文是"殷代人的刀笔文字",是占卜的"卦辞"。清末参照这部书写出了《契文举例》。后对甲骨文的整理与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有郭沫若、商承祚、郑振铎等人。

        自1899年人们认识甲骨文以来,迄今国内外收藏已近20万片。甲骨文单字约4500多个,经过学者辛勤研究,可识的字大约1500个左右。剩下的则是很难辨认的字了。有些字的解释还有争议,有很多字目前根本不认识,尚待深入研究。

更多关于篆刻与篆书的文章
今日焦点
正在加载...
热门文章
正在加载...
易茶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2006-2013 易茶网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25517号
技术支持:广州天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800-830-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