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君紫砂洗练古朴

初见面,江苏宜兴的陶艺家董永君极为平常,简朴的全棉T恤,本色的表情,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家常」。可是,再看一眼,感觉就不同了,他的眼神盛满内容,举止从容、平和,肌肤已经在阅历的磨刀石上磨砺过了,显然,这是一个有著「精神深度」的人,一如他制作的紫砂壶,造型简洁,分明是新造的壶,但壶小能容天下水,浑朴的气势令人感觉他造的壶似已积淀了厚重的岁月,彷佛已被时光反覆打磨。

踏遍青山寻古壶

一位作家曾经这样说过,没有癖好的人不可以交往,因为他没有深情。而走遍天下、痴迷于收藏老壶的董永君,苦心觅来的一把把古旧老壶,在日长岁久的把玩中融入了自己的生命。在董永君眼里,紫砂壶是应对人生、侍奉生命的器皿,别的器具越用越旧,紫砂壶却是越用越新、光润泽滑。紫砂壶的养护,全凭肌肤亲近,你亲近它,它也亲近你,日子久了,那种肌肤相亲的感觉,就像夫妻一样,感情醇厚笃深。

董永君一九八二年进入紫砂工艺二厂学习设计创作及制作,很自然地,他迷上了老壶,他不仅踏遍了宜兴的角角落落,还去山西、山东等地寻觅和购买各式老茶壶。明万历的董翰、赵梁、文畅、时明「四大制壶名家」,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妙手」,还有清代陈鸣远、杨彭年、杨风年兄妹和邵大亨、黄玉麟、程寿珍、俞国良等人,他们的作品都令董永君沉醉痴迷。

董永君说,历代文人都倾心紫砂壶。「涤除玄鉴,澄怀味象」,当你失意时,壶可以使你容忍宁静,给你修性温馨。当你得意时,壶可以使你平和清寂,「茶烟一榻拥书眠」,诗心壶趣沁入心底。北宋大书法家米芾词云:「轻涛起,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圆。」梅尧臣诗曰:「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其后的董其昌、王时敏、郑板桥、陈曼生、吴昌硕等都纷纷与壶为友,心壶相畅。

随心由性原汁原味

对老壶的解读与心神相通,于是,「追慕古人,别出新意」,便成为令董永君对紫砂的独特表达。

董永君话少,似乎唯有少言才能多思。在宜兴众多的制陶人中,他个性鲜明。他从不去市场上买现成的泥料,而是自己到矿源去挖,在那里认识了很多采泥的人,就跟他们探讨、学习。从别人挑出来的好泥矿里再去挑选更精的自己喜欢的泥矿,带回家里用老方法自己炼,并且从不用机器。董永君的泥料原汁原味,追求紫砂泥的本色。他在家里的楼上建了一座小yao,造了壶就自己入yao,造了壶就自己入yao烧制。

董永君很喜欢有「老味」的东西,制作紫砂壶也沿用老技法,造壶的状态都似古人那般随心由性,有了感觉就造,从不画图纸设计壶型。

《随竹缘》人随竹缘

因此,董永君的紫砂作品,风格洗练精巧,简单大方,端庄秀丽,古朴典雅,光洁素净,式精工致,清淡脱俗。尤其是他做的光壶,线面弧角完美地结合,古朴自然,肃穆大方,清丽优雅,没有复杂的装饰,壶流形式各异,或直或弯,或长或短,或大或小,壶身规整沉稳,敦厚莹润。

董永君造了一把名为《随竹缘》的壶,那是在参加比赛时现场创作、现场制作的,获得了大奖。

董永君的顾客大都是收藏家,其中有二、三十位专门收藏他的作品。他这把《随竹缘》面世后,很多人都想要,他来不及做,但参赛时现场制作的这把壶,他特别珍惜。他说这把壶对于他彷佛是一个心神相通的朋友,见证并凝固著自己在那一瞬间迸发出的智能与真诚。

《随竹缘》的泥料也是董永君自己调配的,他在段泥中调了砂,烧成之后的壶呈泥土的灰棕色,但细看时紫砂的砂质透著微微的红。

《随竹缘》在设计上秉持著的对称原则,从细节处一点一点透露出来。壶盖沿部分和壶把连在一起,是由一段竹子绕著盖沿围了一圈,在相交处并排在一起弯出壶把,又在壶把下方和壶身连接处分开,对称伸展贴合在壶面上。整个壶把呈倒三角形,又因壶把下方分开的设计,看上去简洁大方又稳重有力,可归位壶身的气势。而壶嘴处不仅造成竹段状,更是在竹节处添了颗小笋芽,使得整把壶显得生动,配上壶养过后发出的哑光,有春雨过后,春笋开始冒芽而出的朝气蓬勃和欣欣向荣,令人耳目一新。壶纽造成了太极的图样,阴阳两仪一凹一凸,让整把壶突然就生出了许多禅意,壶纽边缘也用竹子围了一圈,还有两支竹叶对称蔓延壶盖,竹枝伸展方向顺著壶纽中心太极两仪分隔的方向,写意自然。颇有些「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的意味。

整把壶设计得自然而不造作,壶身没有用竹段壶的样子,而用传统掇球壶的造型,却与他细节处的创新意外地相称,气势也契合,散发著一气呵成的流畅。

来源:香港大公报
更多关于紫砂的文章
今日焦点
正在加载...
热门文章
正在加载...
易茶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2006-2013 易茶网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25517号
技术支持:广州天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800-830-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