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茶棋”是这样盘活的

作为贵州茶产业旗舰的遵义市,2008年已实现茶业产值10多亿元、综合收入30多亿元、惠及80多万茶农。这中间,茶业加工环节的贡献居功甚伟。但这业绩是怎样取得的呢?这茶业棋局是怎样盘活的呢?

答案是:产业分工,推进升级。

作坊存在也合理

 

茶叶在滚锅里转,机器在轻轻鸣响,初中放假回家的儿子陈治立站在杀青机旁投料,妻子石开琼与所雇小工在提香机旁提香,男主人陈其辉则始终舒心地与记者喝茶谈今论昔。这个38岁的凤冈县田坝村农民说,他家3口人,1988年至今已种茶10亩,其中5亩已投产,他于2003年花2万多元,买了大众茶和名优茶加工机械各一套,一年里除了加工自家所采茶青,还要到市场买上三四万斤茶青,去年茶业纯收入8万多元,还向国家上缴税费1350元。“我家吃茶用茶读书茶,三轮茶摩托茶手机茶,什么都是茶,日子比过去肯定好得多咧!”他还说他有长期性固定性客户,产品不愁销,眼下还有5000斤口头订单未满足客商,“我规模小,不必多雇人,而且我目前只适应这么大的规模,规模再大了找不到市场养我,规模再小了我就供不上客户,眼下规模正好”。

 

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遵义许多茶农办起了家庭加工作坊,到2005年止,全市便达上千家。这些作坊瞅住市场空档,主要生产大众茶推向市场,有着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而且效益较为可观。一来适应和满足了市场需求;二来增加了农民收入,有利于本土优势资源利润的合理切割,避免社会财富向极少数人过度倾斜,有利于调节社会公正,让茶业收入分配格局不致于过度失衡。据有关人士测算,在茶产业整体收益中,加工环节要占32%左右,出售茶青要占28%左右,销售则占40%以上。不难想像,如果让所有茶农退出加工环节,显然不合理。

 

但从另一方面看,一些茶农办加工又属无奈之举。因为,一些村寨远离城镇,茶农要背着茶青奔上几十公里、花上一两个小时,才能卖掉茶青,否则沤上一夜损失就大了,不如自行加工。而本钱小、人手少的茶农,白天要采茶,晚上要加工,累得不可开交。而且由于市场不够宽,效益也不够好。

企业做大遇烦恼

 

2002年底,福建客商叶文盛来到湄潭县,创办了盛兴茶业公司,带来了新的工艺和新产品。但他常常陷入一个困局:加工厂往往没有足够的茶青作原料,出现无米之炊,生产时断时续。去找经纪人代收茶青吧,要多付手续费用,加大生产成本。无奈之下,他只好自办茶园基地,这让他既分散了资金投向,又分散了做好精深加工和拓展市场的精力,总感到左支右绌。

 

在遵义市的许多产茶县,不少企业也遇上了叶老板的焦虑。生产原料的短缺,让他们也只好自办基地,但是,却又难以克服“人口红利”弱化带来劳力不足的困扰,常常为找不到民工而发愁。他们经常为这些烦恼缠绕,就难以腾出精力和资金,去考虑产品的精加工以至深加工,去做好品牌营造和扩大国内外市场。

茶青市场:一只神奇的魔杖

 

遵义多数茶区政府,多年来不顾财政困难,不断加大投入,在改善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大都按每10000亩茶园建设一个规模茶青市场。

 

就在叶老板发愁之际,湄潭县政府也在思考着,如何引导产业分工和升级,如何恰当地布下一个棋子,即把全县第一个茶青市场建在哪里?经过反复权衡,选定了盛兴公司所在的湄江镇金花村。市场于2005年2月建成后,两个乡镇3个村的茶农采了茶青,半小时内就能赶到市场出售。一两年后,一些小型作坊主就算了账:自己加工所得,与直接出售茶青相比,效益不相上下,即或略高一点,但把自家所用工时也折算成钱,就远低于卖青。算来算去,他们就主动退出了加工环节,转而专门从事茶园的种管采。另一方面,企业因为能够买到较为充足的茶青,加上自办茶园难以请到民工,也就主动退出了办基地盘茶园的环节,转而一门心思地从事加工和销售。于是,茶产业的社会化分工,就在看得见的手——政府引导、看不见的手——市场规律的作用下,悄无声息地形成了,农户和企业都各取所需,各展所长,各得其所,皆大欢喜。目前,遵义市已在茶区建起了100多个茶青市场。一些企业还将加工厂搬到了茶叶主产区的村子里,以利于就近收购茶青。政府还在规模茶青市场附近,适当地招商引资办起2--3个加工厂,让他们相互以竞争促公平,用合理的价格收购茶青,有效地防止了压级压价,确保茶农利益不受损害。

企业加工产业升级由此提速

 

企业不再发愁原料了,就得以腾出手来,聚精会神地抓技改抓加工抓品牌营造,推进了产业升级。

 

西出湄潭县县城1公里,竖着一块硕大的牌子:遵义市绿色食品工业园。这里,已入驻近10家年产值数千万的茶叶加工企业。没有烟囱,没有噪声,办公楼纤尘不染,车间里机器低鸣,隔着玻璃可见到,工人们面戴口罩,手戴手套,专心地分拣名优茶。这是记者在栗香茶叶公司等企业见到的相同场景。

 

栗香公司过去办有上万亩基地,但到了2007年,就将茶园经营使用权无偿退还原有农户,并向农户支付劳务、肥料等经费,只要求其将茶青按市价优先卖给栗香。公司转而将主要精力和资金,投入到技改和产业升级,近两年已投入2000多万元,将陈旧设备全部更新,还开发出全省首创的可用冷水冲泡的办公茶,市场供不应求。栗香现已发展为拥有固定资产6000多万元、年加工优质茶叶500多吨、年创销售收入4000多万元、年提供就业岗位8000多个的骨干企业。

 

遵义市规模茶企依托其雄厚的科技支撑,加速产业链延伸,进行产业升级。目前既有主产名优茶面向欧美和国内市场的,也有主产大众茶销往非洲和西北市场的,各有侧重,各显神通,布局合理,良性发展,初步形成了名优绿茶、名优红茶、名优花茶、大众茶、速溶茶、砖茶、茶多酚和茶叶籽油的多元化格局。尤为可喜的是,湄潭一些茶业试水的深加工项目,不仅在贵州首开先河,在国内也堪称先锋。遵义陆圣康源科技开发公司,盯住茶多酚在欧美、东南亚和日韩等市场成为新宠的大趋势,采用江南大学“膜分离、反渗透、超临界、柱色谱技术分离纯化、高速离心喷雾干燥”等国内先进技术和设备,开发出富含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高纯度茶多酚系列产品,年产茶多酚可达300吨,市场走势良好。该产品原料涵盖了茶树的嫩芽、夏秋茶以至残枝老叶,使贵州每年老园改造时剪除的60000多吨枝叶,都可被这一技术革新全部吃下,茶农增加收入,企业得到原料,废物变成宝贝,不再是青烟一缕当柴烧。

 

遵义现已建成一个茶籽油加工企业,大大提高了茶叶的综合利用开发。贵州南方嘉木公司开发的茶叶籽油系列产品,对于茶产业提升附加值尤其防御风险,具有符号意义。该公司是贵州唯一从事绿茶籽综合开发的企业,运用先进科技每年可产茶叶籽油2000吨、茶叶籽调和油5000吨,并正在研制茶叶籽油康体胶囊等新产品。由于茶叶籽油是极品植物油,营养价值超过著名的橄榄油,特别是可以提炼生物柴油,应对全球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而前景非常可观,农户每亩茶籽可收入4000--5000元,从而为茶叶产量如果出现低水平过剩,预留可观的缓冲区和安全带,对于贵州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因而该公司茶叶籽油,去年荣获中国农业高科技成果博览会特别奖。

 

日益拓宽的综合利用,渐趋系统化的茶产业循环经济,推动了遵义茶产业升级加速。目前,全市茶叶加工企业已发展到450家,其中具有现代加工能力的大型企业90家,具有现代清洁化茶叶生产线30余条,具有年产名优茶0.5万吨和2.4万吨大众茶叶的能力,已涌现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14家。

来源:西部开发报-茶周刊
更多关于贵州:“茶棋”是这样盘活的的文章
今日焦点
正在加载...
热门文章
正在加载...
易茶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2006-2013 易茶网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25517号
技术支持:广州天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800-830-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