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现代茶产业之路

  2008年12月4日,江苏省宜兴市,由中国茶叶学会评选的首届“中国名茶之乡”举行了授牌仪式。湄潭县在35个申报单位中脱颖而出,与江苏省宜兴市、福建省福鼎市等14个全国重点产茶县、乡一道被授予首届“中国名茶之乡”荣誉称号。“这一荣誉是全县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湄潭茶业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既充分肯定了成绩,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定了我们大力发展茶产业的信心和决心。”县委书记田刚兴奋地说。

  厚积薄发之年

  2008年是湄潭历史耀眼的一年。

  1月12至13日,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现场大会在湄潭召开。省领导率全省9个地州市分管州(市、地)领导、茶叶主产县的书记、县长及部分茶企出席了会议。王富玉副书记高度评价了湄潭茶产业取得的成功经验。

  “全省的茶产业发展现场大会在湄潭召开,这不仅是湄潭的荣誉和省里对湄潭的鼓励,也为湄潭茶产业加速发展指明了方向”,县长肖发君说。

  这一年,湄潭传出了许多激动人心的消息:陆圣康源公司总投资4000万元的茶多酚生产线正式投产;栗香茶业公司总投资1500万元的精制加工厂、兰馨茶业公司总投资1500万元的加工厂等项目相继投产,并开始取得了效益。兰馨茶业公司入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栗香茶业公司获选中国茶叶企业百强企业称号。与此同时,“湄潭翠芽”品牌在全国建立了近200家连锁专卖店,以销售“湄潭翠芽”的茶商为主的营销协会分别在贵阳、重庆、南京等地组建。

  从“四个转变”说起

  湄潭之所以有能力跳起来摘下“贵州第一”桃子,得从两年前该县出台的茶产业政策说起。

  湄潭县茶叶产业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06年,湄潭有23家加工企业,却没有一家省级龙头企业;全县获省优、部优的产品达32个,但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品牌。更为突出的是产品结构单一,大多数企业只加工名优茶,致使大宗茶叶、边茶、茶籽等资源大量浪费,全县茶叶的资源优势未能全部转化为经济优势。

  无以计数的品牌在市场上相互竞争,但湄潭县茶业在品牌打造、国内国际市场拓展、名牌战略、产业化的宣传与推广等方面显得乏力,严重阻碍了全县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不能与国内国际市场接轨,必将严重影响全县茶产业向现代茶产业的大发展。”县长肖发君一针见血指出。

  该县领导认为:做大做强一个产业,必须要有很好的产业配套。茶产业关联度特别高,湄潭为什么不可以进行整合呢?一旦对茶产业整合,就可以打造最强竞争优势的工业基地。县委、县政府经过多次专题会议,一个关于加快县茶产业配套的蓝图在县决策层的脑海里逐步形成。湄潭茶产业要实现做强,必须由传统走向现代,县里提出了四个注重转变的发展观:即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注重单一种植向注重产加销三个环节转变,由注重产品向注重品牌转变,由注重省内市场向注重国内外市场转变。“这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田刚说,“一次次外出招商考察,触动了我们的灵感,悟出了很多发展的道理”。

  政策力推现代茶产业新战略

  “获得国家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销售收入达到3000万元,税收达到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企业100万元。”这是中共湄潭县委、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决定》中,最让企业兴奋的一个举措。

  “在这个只有6000余字的文件里,用字字千金来形容并不为过”。分管农业的副县长陈佐明说:“出台该项政策,全县上下讨论了3个月,先后召开了由县委书记、县长、分管县长主持的讨论会达12次,其他小型的座谈会更不计其数。”参与此次政策出台从起草到打印资料的县茶叶产业局副局长钱顺余更是感触万分。他说:“尽管只有几千字的资料,仅打印复印费就花去上万元。”

  湄潭茶产业政策的出台,不仅湄潭本地受益,还使许多茶叶主产地区找到了一条参考的范本。

  “四个注重”的转变,核心在于创新观念发展茶产业,目的在于增强市场竞争力。县茶叶产业局局长田维祥深有感触地说。按照这一观念,湄潭县在茶产业发展中,确立了现代产业意识,按照规模经济的要求,规范发展现代茶叶生产。

  “茶产业这一具有潜力的大产业,它需要从事茶业工作的人士具有创新思维的市场意识加以挖掘。要在弘扬茶文化的基础上,以发展传统茶业为目标,以大健康产业的观念推动现代茶产品的开发,形成能喝、能吃的系列产品。”田刚多次到沿海茶区考察茶产业,他说:“只有推陈出新,以不变应万变满足市场需求,才能形成具有潜力的产业和产品,才能推进茶产业的大发展、创造出大市场。”

  而今迈步从头越

  “与其说是一个政策,不如说是湄潭发展茶产业的一个行动纲领。”县栗香茶业公司,兰馨茶业公司等企业纷纷把这几年积累的资金全部投入在企业技改上,栗香茶业公司总经理谭书德、兰馨茶业公司总经理金循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投入大规模的技改,并不是为100万元的奖励,而是为县委、县政府大胆创新、大手笔、大魄力而激励起来的。”

  县茶叶产业局干部何小辉第一个提出申请,停薪留职自筹资金12万元,贷款25万元到济南峨桥市场租门面经营“湄潭翠芽”牌茶叶。何小辉与前面提到的栗香、兰馨两家公司负责人的观点一样,都是看到了县委、县政府发展茶产业的决心和信心而投身茶产业的发展。

  “这次茶产业政策的出台,就是要让大多数想干事、干大事的人参与进来,真正做到四两拨千斤的推动作用,”县长肖发君这样阐述政策出台的真正意义。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湄潭县凭着自然生态环境、茶叶科技人才、湄潭翠芽品牌等优势,依托政府的主导力量,企业和农户的主体力量,基本形成了茶叶产业化经营格局,为全县茶叶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县委县政府确立了“制定一个规划,扶强一批企业,打造一个知名品牌,培育一个市场,形成一大产业”的茶产业发展总体思路。进一步调整充实了县、镇(乡)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县专门设立了茶叶事业局、各产茶镇(乡)设立了茶产办,组建了一支技术性较强的专业队伍。并按照“捆绑使用,各计其功”的原则,将所有涉农项目资金进行统筹后向茶区重点倾斜,对茶叶基地建设和重点项目、龙头企业采取副县级以上领导定点挂帮和县直部门集团挂帮相结合的方式,推动茶叶产业发展,构筑网络,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

  从这个战略中可以看出该县把“壮大茶叶产业”作为发展农业特色经济和品牌经济的战略重点,大手笔建设“贵州茶业第一县”,打造中国“西部茶城”。同时,该县与凤冈、余庆紧密合作,依托贵州茶科所,打造中国西部茶海联合体。各乡镇闻风而动,大力推广茶园种植,县财政从有限的财力中拿出近两千万元鼓励支持发展茶产业。湄潭县先后到贵阳、重庆、北京、广州等全国各大中城市推销湄潭翠芽。各种茶事活动的举办,丰富了湄潭茶文化,推介了茶资源,提升了湄潭茶品牌的知名度。

  一组数据显示了湄潭县实现跨越式发展打造现代茶产业的基础:截至2008年12月,全县茶园面积突破20万亩,茶业综合收入5亿元以上,惠及农民10万余人,每亩丰产茶园增加农民纯收入4000余元。

  从茶叶走向茶业,湄潭只用了两年时间。

  “只有高效的政府才有高效的成就!”从湄潭人铿锵有力的话语中,“中国名茶之乡”品牌花落湄潭既是志在必得,也是顺理成章。

  “在工业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县同样可以大有作为。我们认为潜力巨大,只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这篇文章做好,就大有可为。”县委书记田刚说,“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农业县加快发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用产业化带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就一定能够破解农业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难题”。

  湄潭获得“中国名茶之乡”称号,标志着湄潭新型工业化进程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这块牌子实际上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实践中湄潭已经深切体会到,要真正从茶叶迈向茶业,最终让“中国名茶之乡”名不虚传,任之重、道之远不言而喻,湄潭要做的就是——而今迈步从头越。
本文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更多关于走 现代 茶 产业 之 路的文章
今日焦点
正在加载...
热门文章
正在加载...
易茶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2006-2013 易茶网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25517号
技术支持:广州天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800-830-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