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茶团闯市场,打造三大区域品牌
添加时间:2008-11-30
出自:谢无忌
浏览:2157次
四川茶产业谋变
四川茶产业谋变,箭在弦上。为此,会议提出,要力争用3-5年时间,把川茶打造成继川酒、川猪之后的又一张“名片”,培育出有区域、文化、产品的茶叶品牌,重点打造一批“区域品牌+企业品牌”的双品牌茶叶产品。
抱团闯市场,打造区域品牌——这个声音变得清晰而响亮。
茶价三级跳折射川茶失落
11月23日,初冬的风已颇为凛冽。蒲江县成佳镇同心村千亩茶园有些冷清。茶农杨汉祖窝在家里烤火:“这个时候,不是采茶季节。3月份浙江福建的茶商来收茶,那才叫热闹。”
种一斤清明前的春毫茶,杨汉祖卖原叶可得2.3元,照5斤鲜叶制一斤干叶算,杨汉祖5斤鲜叶能卖11.5元。
同是这5斤鲜叶,被成佳镇友助村的小茶厂主杨翠萍收购后,通过初加工,成为一斤干叶,卖给浙江茶商,可卖21.5元。如果是来自杭州的嘉盛茶业公司收购了这斤茶,拿回去进行统一包装,打上西湖龙井等品牌,身价就涨了数倍,至少可卖到60元一斤。
茶叶从四川到杭州的身价“三级跳”,折射出我省茶业一个现实:我们处在产业链条的低端,是在为他人作嫁衣裳。
“四川生产的大量名优茶以原料形式销往江浙,稍加整理换成他们品牌的包装,就由每市斤一百多元升值到五六百元甚至上千元,说明川茶本身品质还是好的,就是没有非常响亮的区域品牌。”中国茶叶研究所院士陈宗懋对记者说。
“近年来,四川的竹叶青、叙府等品牌在消费者心中也有一定知名度,但是,这仅是企业品牌,知名度只限于川内,省外消费者还知之甚少,京、津、沪等大城市市场上,四川品牌茶叶难觅影踪。”省农业厅副厅长傅志康介绍,“从根本上来看,关键在于我们没有一个像‘安溪铁观音’那样叫得响的区域品牌。在福建安溪县,其县域公共品牌‘安溪铁观音’是中国驰名商标,全县现有76家企业共同使用这个商标,形成公共品牌加企业品牌的双品牌效应。同样,无论是西湖龙井茶、福建乌龙茶、还是云南普洱茶,都是响亮的区域品牌。”
“我省千家万户种茶、千企万厂制茶、千牌万品卖茶的局面至今没有变,茶叶品牌可以用多、乱、杂、散形容。”傅志康不无遗憾地说。
在全省茶叶产业发展工作会上记者获悉,为改变这种局面,我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规划中,确定四川要重点打造三大区域品牌——以雅安为重点的“蒙顶山茶”品牌,以宜宾为重点的“宜宾早茶”品牌,以万源为重点的川北 “富硒保键茶”品牌,实施双品牌战略,以打响、做强这三大区域名牌为核心,推进周边区域共同享用,变要企业使用区域品牌为企业积极使用双品牌。
大势所趋的联合发展路
中国茶叶研究所院士陈宗懋为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浙江新昌县茶叶面积仅有六七万亩,产值却达5个亿!相当于四川去年茶叶总产值的近1/4。它一个县只做一个茶品牌,拿出了一套统一的种植标准和检测标准,设立专门的检测机构,全县的茶农按照标准规范种植,龙头企业再将收购的茶叶拿到质检机构检测,凡是达到县上拟定标准的茶叶,在包装上都可以打上这个统一的茶品牌。”
珠玉在前。浙江的做法为我省打造区域品牌提供了思路。据悉,我省将重点建设5个20万亩以上、5个15万亩以上的茶叶产业强县。农业厅比选了名山、峨嵋山等10个县(市)作为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强县。这些县要集中在优势区域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茶叶专业乡镇、村。
24日,在四川嘉竹茶业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了一份由蒲江县质监局发布的“蒲江雀舌”生产标准。一共四页的纸上,详细规定了“蒲江雀舌”范围、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各方面的要求。
据该公司总经办主任李艳介绍,这个标准于上月颁布,县质检局设立了专门的检测机构。“凡按照标准上要求生产的‘蒲江雀舌’,只要通过品质检测,就可以打‘蒲江雀舌’这个品牌标志。”
李艳说,从标准颁布开始,他们公司就完全按照标准进行包装生产,也设立了从源头追溯的制度。给每一户农户发放质量追溯管理卡,为农民的茶园编号,一旦发现有质量问题,这一小组的农户茶叶就不再收购。
名山县委书记岑刚告诉记者,县上正准备出台生产茶叶规范的系列标准,鼓励小企业向大企业靠拢,按标准开展订单生产、贴牌生产。
据悉,目前雅安市正在申请建设西南茶叶检验检测中心,如果批下来,将对四川省打造茶叶区域品牌大有裨益。
本文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声明] 易茶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参考信息。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