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业经济全球化面临的挑战

中国茶业经济全球化面临的3大挑战

——试论制约中国茶业发展国际化的瓶颈问题

苏  晖

经济全球化是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趋势和明显特征。作为经济主体的各国企业,将在一个平等竞争的大舞台中,按国际标准体系、市场需求、价格规律和营销惯例来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实现资源配置和国际分工。作为中国经济组成部分的中国茶业,自然也将随中国经济全球化而走向全球化发展之路。 尽管我们中国的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名茶种类丰富,堪称世界之最,然而在国际市场,中国茶的地位却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荣耀。那么,制约中国茶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的瓶颈究竟是什么?有哪些关键因素影响中国茶叶走向世界?我们环球茶网携同专家顾问团队一起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层次、多方位的探讨和研究,大家一致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竞争加剧,我国茶叶出口还远不是国际舞台上的主角,仍然存在不可忽视的软肋,面临着3大挑战……

全球茶叶市场供大于求

环球茶网专家认为,目前,国际茶叶市场茶叶的供给量以及提供的茶叶的质量水平已经大大提高,国际茶叶市场的供给由以往的供不应求变为供大于求,竞争更为激烈。

在生产供应方面,据国际茶叶委员会统计,全球约有60个国家和地区种植茶叶,2004年世界茶叶产量达到了320万吨,比2003年增加了2%,世界最大的产茶国仍是印度。2005年,世界茶叶产量增长了3.3%(1.1亿公斤)。中国和印度茶叶产量的总和占世界总产量的54%。值得一提的是,这年中国产茶量首次超过了印度100万吨,占了全世界产量的28.5%,而印度退而占世界产量的26.7%。2006年世界茶叶产量达357万吨,中国、印度、马拉维、卢旺达和阿根廷茶产量增加。我国茶产量102万吨,出口28.7万吨,出口额5.47亿美元,均创历史最好成绩。世界茶叶产量近年来持续增加,导致茶叶价格低迷。斯里兰卡、肯尼亚、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以及新兴产茶国越南的兴起,都成为中国茶叶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在消费市场需求方面,目前,全球约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亿人有饮茶习惯。世界茶叶需求目前正以每年约3%的速度增加。俄罗斯、英国、美国、埃及、巴基斯坦是世界五大茶叶进口国。欧洲是中国茶叶主要出口市场,欧洲人均年茶叶消费量0.61公斤。近20年来,我国茶叶的内外销比例(在量上表现为2∶1)已维持有15年左右,茶叶进口仅为数量很少的红茶,且数量也已基本稳定。尽管中国的绿茶在国际市场占居垄断地位,但绿茶只占国际市场份额的10%左右,另外还受到如越南、日本等新生绿茶生产国家的竞争压力。根据世界茶叶委员会有关资料,2005年,世界茶叶出口比上年度略有增长,增幅达1.3%(2000万公斤),主要得益于中国绿茶和印尼茶叶出口的增加。绿茶的出口占世界茶叶出口总量的16%。2006年我国茶叶出口量仍达到了28.7万吨,同比持平略微上升,出口金额5.47亿美元,同比增长12.98%,是我茶叶出口历史上首次突破5亿美元大关,均价同比增长13%。但中国并非最大的茶叶出口国。斯里兰卡去年出口茶叶居世界第一,第二位是肯尼亚,第三位才是中国,第四位是印度。

中国茶叶只占世界茶市场的6%。国际茶叶大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球茶叶产量达到350万吨,创下历史新高,而全球茶叶消耗量为340万吨,相差近10万吨。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2007年茶叶供应将继续超过需求,茶叶产量将增长1.8%,消费量将增长1.3%。照此计算,2007年全球茶叶产量将增6.3万旽,总产达到356.3万吨。消费量将增长4.42万吨, 总消费量344.4万吨,相差近12万吨。这一条很重要的资讯,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摆在我们的面前是更为严峻的国际市场茶叶供应过剩局面。

缺乏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品牌

环球茶网专家认为,品牌是具有市场煽动力和消费引导力的无形资产,中国茶叶品牌建设远远落后于市场,有名茶无名牌是最大的硬伤。茶商品牌经营意识淡薄,茶叶资源非常分散,茶叶生产规模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茶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品牌建设正是我国茶业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

多少年来,我国的茶叶市场被形象地比喻为“有姓无名”。有姓,是指有品种,如龙井、乌龙、毛峰等;无名,是指茶叶没有自己的品牌。经过近年来的努力,这种状况虽有所改变,有近千个茶叶注册商标,但拥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是凤毛麟角。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的12家省级公司中,只有4家有品牌;全国加工茶叶的茶厂6.7万家,只有近千个茶叶有注册商标,根本谈不上品牌。就品种而言,龙井、碧螺春、普洱、乌龙,普通中国人都能如数家珍,但如果让人说出一两个茶叶的知名品牌,就难叫得出了。大部分日本人熟知中国的乌龙茶,也只知乌龙茶的名称,而没有品牌的概念。

品牌是目前中国茶业的空缺点。中国茶的出口质量偏低,基本为中档偏低产品,以散茶为主,茶产业整体上还停留在产品阶段,绝大部分仍处于小农家庭化生产、经营方式,品牌经营意识普遍薄弱,即使有自创品牌也只具有限的区域影响力。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调查报告,800多家商铺的3000多名茶商中,只有32%的茶商能够说出茶叶的品牌,68%的茶商根本就没有茶叶品牌的概念。

虽然我国是茶叶生产、贸易大国,但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还不如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等产茶国,缺乏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品牌和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中国最有名的茶叶品牌原是"天坛牌"。但是,当企业以为该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已经足够,直接把分公司开到摩洛哥,离开原有当地代理商,直接进行茶叶贸易时,遭到了摩洛哥所有大茶叶贸易商的封杀。不到三年,这个"中国名牌"在摩洛哥市场销声匿迹。

品牌策略不够完善,企业推出的相关产品难以进入市场,营销手段给人以零散、混乱的感觉,效果上自然打了折扣;品牌内涵不够时尚,无论是新品牌还是老字号,不时尚就丢失了不少潜在的消费者;销售渠道过于单一,这就是国产品牌和国际品牌在销售渠道上的差距。当今世界著名的茶叶品牌和大型茶叶企业,并不为中国人所拥有,象“立顿”这样的世界级品牌,对中国茶产业来说,现阶段就是一种奢求。英国不产茶,而英国“立顿”茶却无人不知。英国仅凭“立顿”红茶一块世界品牌,就标志着它已经进入主要茶叶生产国。我国茶业缺少的正是这样的大企业、大名牌。

没有品牌,就没有竞争力。缺乏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品牌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出口卖值低,好茶为何卖不出好价钱。在全球产茶国中,中国茶生产面积第一,产量第二,出口第三,创汇第四。据海关总署统计,2002年中国出口茶叶25.23万吨,出口平均单价每公斤1.31美元,也就是说,每公斤茶叶也就卖到大约10元人民币。目前我国出口茶在国际市场上每公斤仅值1至2美元,平均茶价比印度低4成,比斯里兰卡低6成多,甚至比肯尼亚的茶叶价格还要低20%。而被称为世界茶叶第一品牌的英国联合利华的“立顿”茶,年销售额达数十亿美元,一个品牌超过我国茶叶的出口总值。

实施企业商标战略,打造中国茶叶品牌,靠着龙头企业的拉动,实现茶叶经营的现代化是中国茶行业的当务之急。在中国经济日益崛起和中国文化日益强大的今天,面对后WTO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将中国茶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使它真正走向世界,茶人们对行业领头军一直报以热切的期待。

作为中国茶业界的一员,我们应当站在全国乃至国际品牌的高度,并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勇气,抱着更加团结、更加开放的心态,抛弃只顾局部和眼前自身利益的短视行为,与业内同仁加强交流合作、加强信息互换、加强资源的整合,在学习中摸索、实践、创新,努力开拓和发掘欧、美、中东市场,创立属于自主影响力品牌。我们坚信,中国茶产业出现“立顿”这样的大品牌将为时不远。

 

标准化体系与发达国家尚有差距

环球茶网专家认为,目前我国茶叶行业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化体系和卫生安全体系,部分茶叶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的技术指标存在冲突,标准更新速度滞后,与发达国家尚有差距,亟待加强。

截至目前,我国制定的涉及茶叶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省级地方标准超过470余项,但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标准化体系不健全。尽管我国茶叶方法标准和质量标准数量比较多,但是与之相配套的物流标准、生产、加工技术规程等标准严重欠缺,难以实现从源头和流通环节保证茶叶质量的要求。另外,茶叶标准化体系建设滞后也不容忽视。目前该行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地方标准存在交叉重复现象,部分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的技术指标要求不一,存在明显冲突;再者,标龄普遍过长,更新速度缓慢,标准技术指标落后生产发展。比如目前在茶叶生产中有部分农药缺少残留限量标准,无法为生产提供技术参考依据,也使对茶叶生产的监督无据可依。同时,我国近年来农业发展速度较快,农药品种更新快,但由于标准更新速度滞后,使得标准与生产实际脱节,在出口茶叶时经常会出现一些农药超标现象,影响出口的顺利进行。

茶叶标准的缺失和标准化体系建设滞后给茶叶生产和行业管理带来了挑战。在生产上无章可循,没有一个统一的生产技术规范,市场上也很难对任何一种茶产品比质论价,这不仅制约了茶叶生产企业的积极性,而且给低质产品带来可乘之机。对外销来说,标准滞后严重制约了我们适应国际市场发展变化、制约了我们有效防范国外绿色壁垒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近年来,各国对茶叶食品安全方面的要求趋严,茶叶检验项目不断增加,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复杂多变,茶叶市场的准入门槛大幅提高。今年5月,欧盟茶叶委员会(ETC)发布茶叶农药残留操作性规范信息,其中包括欧盟及德国新农药残留标准。新标准对2007/12/EC指令进行了大量更新,增加了10个农药残留项目,还更新了其他10个农药残留项目的新限量,更新后的欧盟及德国农药残留项目共计227项。欧盟新农药残留标准的出台,对中国茶叶出口企业无疑是当头一棒。日本近年数次调整进口标准,我国的茶叶对日出口都曾出现下降。日本从今年5月29日起,也提高了茶叶农药残留的控制标准,酝酿多时的日本肯定列表制度正式实施。受欧盟、日本相继对进口茶叶实施近乎苛刻的“绿色壁垒”,以及美国华盛顿邮报等强势媒体大肆炒作“中国食品威胁论”的多重影响,中国的茶叶出口企业压力相当大,几乎被逼进了死胡同。

针对目前茶叶标准的现状,环球茶网专家建议,增强持续追踪国际间茶叶标准发展的研究力量,进一步加强对国际标准的分析研究工作,加大对国外新提出茶叶安全卫生指标与分析方法的实验验证,及时对我国当前的相关标准体系进行清理、修改和完善,我们应及时完善和更新现有的标准体系,并最终提高自身检测能力,掌握应对技术壁垒的先机。推进农业标准化,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叶,加快制定茶叶生产和加工技术规程、物流与贮存标准,与国际标准体系接轨。

结论

中国出口茶值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一路下滑到2002年为低谷,10多年来,出口数量年年“创新高”,而出口值却年年“创新低”,一直低于各国水平。中国出口茶值陷入尴尬困境的最大原因,在于市场发展不平衡、供过于求;品牌缺失、质量参差不齐;茶叶标准化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这些问题,将严重制约中国茶业的可持续发展,将制约中国茶业的全球化。
环球茶网潜心致力于市场、品牌和标准等关键问题的宏观理论和战略战术上的研究和建设,经过以上的研究和探讨,我们环球网的专家顾问团队得出的结论是:中国茶业在世界茶业格局中,与国外竞争对手相比,差距不仅仅在于市场的培育、拓展,更在于品牌的塑造和推广,更在于标准的无序和滞后。相信随着我国茶产品结构的逐步调整,茶叶经济进一步和整个世界的经济日益紧密联系,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统一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茶产业实现新的跨越的时机已经不远了,中国茶叶一定能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主角。


本文来源:环球茶网
更多关于中国茶业经济全球化面临的3大挑战的文章
今日焦点
正在加载...
热门文章
正在加载...
易茶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2006-2013 易茶网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25517号
技术支持:广州天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800-830-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