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清茶馆:茶的朴素,在“和”中体味

  

      又是一年早春,各地新茶开始陆续上市,也许你已经在想象着这迟到春茶的滋味了,不过,你大概不知道,自己一直泡茶的习惯和手法都有问题,所以总是会觉得在外边很好喝的茶,回家自己动手一泡,味道完全走了样。

  最初,茶馆只是喝茶的场所;随着自助茶的流行,茶馆成了大众化的休闲吃喝场所。

  不过,真正的茶爱好者依然在孜孜不倦地追寻自己所好。于是一些清新雅致的清茶馆已经在这个城市的某些安静的角落出现了,不喧闹,不张扬,到这里你只是静静地喝茶,这些茶馆的馆主和茶艺师会教你认茶、辨茶、泡茶的最佳办法,于是吸引了不少真正爱茶者的目光。

  

      茶很讲究,但也是朴素的东西

  见到高玄,她刚从开化回来,和她一起归来的,还有十来斤上好的开化龙顶,不过这头一批的上好春茶她却打算为来店的客人提供,而不是自己放进冰箱。“这些茶是我从当地20多家炒茶人中挑选出来自己感觉最好的一家,可以泡出清晰的兰花香,新茶不耐久放,我也想让更多的茶道中人享受到这样的好茶。明天开始,来店的客人就可以品尝到这新鲜的春茶。”

  “喝茶其实很简单,虽说讲究不少,但说到底,茶是朴素的,喝茶也应该是快乐的。”自称“入茶道很久,而入行很晚”的高玄在杭州开茶馆也就是这几年,却正巧赶上杭州茶馆行业开始出现分水岭的时候。“我听说有些自助茶馆甚至会在客人离开的时候查包,因为怕客人打包,我想开茶馆开到这个份上,就有些索然无味了,就像一道铁观音,泡到了第九泡的感觉。我就想,自己开一家简单一点、纯粹一点的茶馆,大概也不错,就这样,有了这家茶馆。”

  高玄本身就是个茶痴,她的家中每隔五步就有一个喝茶的地方,装备齐全。“有一回朋友打电话给我,说怎么特别安静,问我人在哪。我回答她:‘在卫生间里喝茶,你来吗?’”高玄说到这,自己都忍不住笑了起来,“开店的时候,我没有买过一套茶具,店里的茶具全从自己家里搬来,那都是多年收集的成果。”

  店里所有的茶,包括进门口那些陈列的普洱茶,都是她跑去产茶的地方亲自挑选。“若不是自己去我不放心。现在店里陈列有7吨多的普洱茶。”她去过国内最北部产茶的崂山,云南也是常去之地,如果不在喝茶,她就是在寻找好茶的路上。过些天,她又要上四川,试试那里的信阳毛尖。对她来说,新茶上市的春天是幸福的。

  茶痴拥有的茶馆同样个性鲜明,装修由签约设计师完成,有趣的是,这个年轻设计师已经成为茶馆的御用设计师,只负责设计茶馆,不接其他任何单子,在没有设计任务时,高玄就让这个设计师每天来茶馆报到,喝茶或者为客人泡茶,一年多下来,设计师对于茶叶的感觉已经不下于科班出身的茶艺师。于是就有了馆中的那些点缀的枯树、那些像瀑布一样悬挂而下的蒲扇和那班驳的水墨画般的光影。

  “喝茶是一种感觉,所以和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我希望茶客来我们这里,可以安静下来,享受茶的感觉。”

  高玄比较另类的做法是一般不让茶客自己点茶。“很多人对于茶的感觉并不专业,所以我一般都让专业的茶艺师为客人配茶,我们这边一份茶钱是可以喝很多种不同的茶的。比如一位刚入门的茶客过来,我们会为他这样配茶:先上一道新到的绿茶,再来一道铁观音,然后是一道生普,之后用一道熟普结尾。”当然,配茶之前茶艺师会问你胃好不好、喝了铁观音会不会睡不着、有客人说自己血糖比较高,那么给他配的茶点就会选咸味的……而一些资深茶客就随自己的喜好了,可以只喝熟普,不过都是从两年、五年、十年这样的次序喝下去。“喝茶,就像喝红酒一样,要一杯比一杯好,这样才有味道。”

  在茶馆泡久了,茶客也就学到了各种茶道的常识,比如绿茶要用80摄氏度的水来冲泡,同样温度的水冲泡的速度大小、方向以及水柱的粗细带来的茶味会有所不同,这样的一个品味过程,也算得上滋味万千了。

  

      教茶艺,教出了一群茶迷

  就当我们千里迢迢赶到陈瑛的茶馆时,大家都差点晕厥过去——那种期盼时的热情与相遇时那个窄小的门面形成了强大的反差,让我们一时都没缓过神来。

  但一进门,这种感觉就荡然无存了。墙上的书画、桌上的一套套茶具,陈列的茶叶以及抱着笔记本上网的茶客,都在这个60平方米的地方呈现,一幅很丰富的画面。

  老板娘陈瑛算是科班出身,农学系毕业,一直与茶打交道的她自认为有一种责任,让这个传统文化在如今延续下去。

  “起初我们的想法是做一个学堂,请一些专业院校的老师或者业内懂茶的朋友一起教授大家茶艺,然后卖一些与茶相关的产品,比如各种茶叶和茶具。因为是专业出身,我们可以有很好的产品来源,保证茶的质量和价格。比如,每半个月做一次主题性的沙龙,让学员自己报名来学习。”陈瑛说,“效果还挺不错,少时也有6个人,多的时候10个,最多一次教授普洱茶喝法的沙龙,来了12个人。对我们这样的面积来说,这样的人数已经足够了,也是我们希望中的状态。毕竟茶的品味是需要一定环境的,人多无益。”

  坐下喝茶被陈瑛认为只是这个学堂的辅助效果,但让她惊讶的是,这些“学生们”纷纷“赖”着不肯走了,往往一坐就是一下午一晚上,有的索性抱来了笔记本电脑做了窝。“原来附带的品茶,现在却有越来越旺的势头,有时候晚上座位不够,一些客人不死心,就在对面的咖啡店坐着,等人少些了,他再来。”陈瑛说,“杭州的茶氛围确实不错,而如今正好是一个转折的阶段,茶馆行业面临着变化,不少爱茶人也在变化中寻找最适合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

  陈瑛说自己可以坐着一天,不停地喝茶,甚至会喝到废寝忘食。“当然,这是因为茶的香味已经让我不愿意闻到过多的油烟和食物的味道了。”陈瑛说,“有时候,这似乎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出于对茶的感情,不允许杂质混入,破坏纯粹的味道。”

  

      我们把茶馆当成了家

  闹哄哄的茶馆是我们一度给出的定义,只有类似同学会如此喧嚣的事,我才会想到成群结队地给原本已经吵闹的茶楼再添一把火。这个地方也许好吃好喝,但多数时候你得眼疾手快,能抢,还老在心里不断提醒自己:“多吃,千万别亏了。”或者说,那是一种类似“争”的消费。

  茶文化是“和”的文化,茶喝到此,自然无趣,难怪商家也想出搜包的做法,和气已伤。

  高玄对我说,她的装修不问设计师和工匠要一张发票,不仔细计算每一笔开销。当然除了个人资金实力做支柱外,这也是茶给予的一种“和”的启示。

  就当我们在茶楼吃饱喝足走人的那一刻,多数人不会留恋,最多赞一口那新出炉的鸡翅炸得有模有样,但这与茶无关。

  不过陈瑛说,有些客人实在很有趣,一天来3次,上午10点、下午2点和晚上8点,喝上3杯清茶,满足地回家。

  有些客人更好玩,这个小小的空间总能被他们发现“破绽”,于是第二天上门,有送报纸来的,有送小玩意做摆饰的,还有的人买来杂志看,走时就整齐地放在店里,说让别的客人翻阅。更有甚者,搬来一个硕大的空气净化器……

  茶客们说,把茶馆当成家时,就特别想尽自己微薄的力来改善它,因为这也是自己生存的空间。也听说曾有1位茶客带着3位朋友去茶楼品茶,面前的4份甜点3份是一样的,唯独另1份,也就是给这位茶客的,偏淡。朋友很不解,问为什么不同。他淡淡一笑:“常来,就不一样。”

  我想那一刻,茶客是无比幸福的,因为这个他们当成家的据点,是真正的心之归属。

更多关于个性 茶馆 茶 朴素的文章
今日焦点
正在加载...
热门文章
正在加载...
易茶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2006-2013 易茶网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25517号
技术支持:广州天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800-830-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