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正山小种的崛起路径

“世界红茶看中国,中国红茶在福建,红茶鼻祖在武夷。”原产武夷山桐木关的“红茶鼻祖”正山小种,已有400多年历史,所在地村民几乎以种茶为生。然而几经起落,到上世纪90年代末,“茶青每公斤卖价只有1.6元,全村只剩2家村民零敲碎打地生产一点。”2005年7月,正山小种新品金骏眉诞生,并在2007年下半年开始热卖,彻底改变了正山茶业公司,彻底改变了桐木村,也彻底地改变了正山小种在国人心中的地位。

金骏眉这一高端红茶的横空出世,不经意间续写了正山小种的辉煌传奇,也带动了福建红茶产业的复兴、崛起。正山小种风靡省内外,其销量逐年攀升,价格也逐年上涨。到2010年,桐木村茶青每公斤售价超过40元,制茶企业亦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从2005年的2家增加到数十家,茶农几乎家家户户都购置了小汽车。

本期《西岸观察》走进桐木关,试图从正山小种的风云变迁,来写照福建红茶的复兴之旅。

正山小种的原产地桐木关位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距武夷山市区70多公里。上月底,记者乘车穿行于连绵不绝的群山,一路颠簸,来到海拔1000多米的武夷山正山茶业有限公司。正山公司是当地最大的红茶生产企业。公司董事长江元勋指着山上的茶园笑着说,正是特殊的地理环境才造就了独特的正山小种。

在茶厂的品茶室内,3位来自广东东莞的茶艺人员正在学习品茶。品茶桌上7个白色茶碗一字排开,刚泡好的金骏眉、妃子笑、银骏眉等7种红茶被随机排列。她们正用汤匙将茶水舀在玻璃杯中逐一闻香、品尝。

“这应该是金骏眉吧?”一位茶艺人员带着满脸疑问看着老师。她们位于东莞繁华地段的“正山堂”品牌加盟店开业在即,专程到这里学习茶艺。“现在要求加盟的电话不断。”江元勋告诉记者,随着销售渠道的扩展,正山公司的专营店、加盟店在全国各地已有30多家,主要分布在省内及上海、广东、河南、江西、浙江等地。

近年来,作为顶级正山小种的代表,正山公司首创的金骏眉声名鹊起,正山小种红茶从濒临绝迹边缘到借势红遍大江南北。与此同时,这家茶企也因此走上复兴、崛起之路。

“红茶鼻祖”一度没落

在通往桐木村的道路旁,五颜六色的红茶广告牌随处可见,这些广告牌的背后是桐木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茶企。如今,像正山公司一样生产正山小种的茶企已有数十家,茶农几乎家家户户都购置了小汽车。

正山小种被公认为世界红茶的鼻祖,400多年前诞生于桐木关,开创了中国茶叶进入欧洲的纪元,到18世纪末,印有正山小种标志的茶叶占据所有出口红茶的85%,年出口量达60万担。在17世纪的英国,喝正山小种红茶已成为皇室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百年来,桐木关的老百姓大多世代过着做茶卖茶的生活。虽然曾经辉煌,但由于近代中国战乱频仍,正山小种的命运几经波折,无人生产,到1949年产销几近濒临绝迹。新中国成立后才又恢复生产。

1964年出生于一个做茶世家的江元勋,用他的话说是“吃着茶饭长大的”。

从懂事起,江元勋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制作正山小种红茶。1959年到1988年间,桐木村生产的毛茶需要调到数十公里外的崇安茶厂进行精制,然后才能出口。1988年,桐木村成立了首家村办企业——桐木茶厂,结束了正山小种毛茶外调的历史。懂制作技术的江元勋进入茶厂上班,后来主管茶叶的加工。“当时的正山小种由国家包销,大家只管做好茶,但从未想过怎么卖茶。”

“价格被动是最大的弊病。”江元勋说,那时的正山小种处境异常艰难。

一直以来,正山小种都扮演着“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角色,内销份额极少,同时造成了在国内知名度并不高的窘境。“当时,别说外地人,即使在武夷山,知道正山小种的人也很少。”江元勋说。

1991年,正山小种开始在国内首次试销。可是,喝惯了茉莉花茶、绿茶等茶叶的国内消费者,并不喜欢这种带有独特烟熏味的正山小种红茶。为了尽快打开正山小种的市场销售之路,试销人员只好执行先给货、后收款的政策。但许多试销货物无法及时收款,正山小种的第一次国内销售就此告终。

当时,正山小种的产量已从15万公斤锐减到5万公斤。“茶青每公斤卖价只有1.6元,全村只剩2家村民零敲碎打地生产一点。”当时的惨状,江元勋历历在目,低谷时,仓库里积压着上百万元的茶叶无人问津,山上的茶青无人采摘,大片茶山荒废,有的村民开始改茶山种毛竹。正山小种生产工艺濒临失传,全村零散产茶的两户人家,其中一家就是江元勋。

有机认证重启国际市场

由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正山小种由村办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运行机制都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怀着振兴正山小种梦想的江元勋意识到机会来了——自己办厂,他要带着自己制作的茶叶闯市场。

尽管只有8000元,经过1年多的筹划,加上多方支持,1997年,江元勋创办起桐木村第二家茶厂元勋茶厂。

要生产,没有原料不行。江元勋先把茶青价每公斤提升到2.2元,挨家挨户做工作,鼓励乡亲们重新开始种茶。“当时没那么多现金,只能用打欠条的形式收茶青,做出来的茶一卖出去就还上。”江元勋回忆道。就这样,讲诚信为江元勋积累了不错的口碑。

“没想到,凭信誉,他就把一车价值20万元的原料从湖北运到武夷山。”1997年7月发生的那件事,使江元勋认识到“不管是做茶还是做人都应以诚信为本”。当时元勋茶厂刚成立不久,急缺原料,湖北恩施的一个原料供应商联系到江元勋。江元勋告诉他,货款要等到茶叶卖出去后才能支付。当时,这个供应商并没有一口拒绝,不久后,他把一整车的茶青运到了桐木村。事后,江元勋问他,“你就不怕我赖账吗?”原来,当时这个供应商发货前就通过福建同行了解江元勋,认为江元勋可信。

2000年,江元勋在元勋茶厂的基础上成立了正山茶叶有限公司,开始筹划让正山小种重新打入国际市场。当年9月,江元勋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元勋茶厂的名义,将“元正牌”正山小种红茶向德国BCS有机食品申请有机茶认证。“申请认证手续繁杂,写报告,填表格,送样品,要翻译成德文,还要找专家。”不久后,德国派出专家实地考察。经过对环境以及茶厂设备条件的全面检测,最后确定元勋茶厂生产的“元正牌”正山小种红茶为有机茶。2001年6月,江元勋拿到了正式认证的证书。凭着这一直销欧洲的通行证,当年生产的100吨红茶很快就销售一空,“企业一下就活了起来”。

其后,正山公司又先后通过了日本、美国等多家国际权威有机认证机构认证,并取得正山小种红茶原产地域保护标志。2003年,正山公司成为武夷山市首家拥有茶叶出口经营权的茶业生产企业。如今,正山公司生产的红茶70%出口欧美地区。

创新产品引领复兴崛起

金骏眉的诞生,被江元勋认为是正山小种打开国内市场的分水岭。

在江元勋看来,金骏眉的诞生既有偶然,但也是创新正山小种制作工艺的必然结果。

传统的正山小种并没有用嫩芽制茶,2004年,江元勋从浙江购入设备,尝试用茶芽做绿茶,但效果并不理想。

2005年7月的一个午后,江元勋和往常一样,在公司门前的草坪竹林间,与北京来的几个客人闲聊。此时,一位妇女正在修剪茶树。看着一些残存的嫩芽被剪掉,一位客人在惋惜的同时说:“为何不用细芽来做正山小种?”

这句不经意的话启发了江元勋,他随即叫住这个村民,出40元工钱请她帮忙采些芽尖。拿到这1.2公斤的茶芽尖后,江元勋与厂里的制茶师傅梁骏德一道,在采用小种红茶传统制作工艺基础上,在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环节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由于芽太细,在萎凋时采用贝壳垫上纱布的方法;并把茶置于玻璃上进行揉捻;用湿毛巾包住在40摄氏度的恒温箱中进行发酵;并用木工下脚料烧的炭火进行干燥。”几小时后,江元勋发现:这种茶香气独特,色泽黑黄相间,绒毛显现,条形犹如海马状,与原先的红茶产品大不相同。

“用嫩芽做正山小种就是一次大胆创新。”结果就是,这泡茶汤色金黄,淡而甜的花香、蜜香,喝完之后甘甜润滑。一位北京客人喝完后当场表示以1.6万元一公斤的价格预定次年生产的这种新正山小种。

之后的取名也费了一番工夫。江元勋介绍说,因新开发的产品只选用产自崇山峻岭中小种茶树的一芽为原料,极其金贵;而“骏”意在快马奔腾,茶师梁骏德的名字中又巧有“骏”字;“眉”则有寿者长久之意,遂取名为“金骏眉”。

经过一年不断试验和改进工艺,金骏眉基本成型。这种去除了烟熏味的红茶一经推向市场立即受到热捧,订单纷至沓来。“独特的蜜糖味、兰花香迎合了大多数国内消费者的口味。”江元勋分析说。

随后,江元勋抓住金骏眉热销的机会,大力进行品牌推广,2006年,“元正”被评为福建省著名商标。招收了12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毕业生,建立起一支全面的营销队伍。不断革新正山小种的制作技艺,先后在金骏眉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正山堂”系列的高品质红茶,即金骏眉、银骏眉、妃子笑、百年老枞等一系列正山小种高端红茶。

以高端产品做前锋,正山公司这家武夷红茶的领军企业实现了跨越发展。1997年建厂当年销售收入只有100多万元,随后几年一直徘徊不前,到2005年产值仍不足200万元;在金骏眉开始热销的2008年,产值首次突破1000万元,2009年达到3000万元,而今年产值预计将达5000万元左右。

如今,正山小种红茶已走红省内外茶市。去年正山小种原产区种植面积已扩大到近万亩,产值逾2亿元。

“为世界做最好的红茶”,是江元勋的奋斗理想,也成为正山小种复兴的终极目标。(方炜杭刘国军金文莲张永定)

来源:福建日报
更多关于探寻的文章
今日焦点
正在加载...
热门文章
正在加载...
易茶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2006-2013 易茶网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25517号
技术支持:广州天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800-830-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