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市发生严重干旱

  一、全市主要旱灾情况
        2009年1~4月,我市降雨偏少,气温偏高,冬春干旱突出,雨季5月开始,9月底结束,期间降雨量较历年同期减少200~300毫米。2009年10月~2010年1月,全市降雨量28~133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少64~265毫米,较去年同期减少14~108毫米,其中:2009年12月~2010年1月,全市降水量在0~7.4毫米之间,月降水量较历年偏小范围在7~10成之间;来水量较历年同期偏小范围在31%~72%之间。截止2010年2月3日,全市大部分地区连续无有效降雨日累计在46~73天之间,除云县坝区连续无有效降雨日累计在46天外,其余大部分地区连续无有效降雨日累计大于70天。根据《旱情等级标准》综合判别,全市大部分地区发生严重干旱,局部达到特大干旱。
目前,干旱已造成8县区77个乡镇作物受旱276.68万亩,分别为轻旱130.31万亩,重旱112.45万亩,干枯33.92万亩,水田缺水7.49万亩,旱地缺墒17.19万亩,造成30.35万人、16.67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直接经济损失达4.06亿元。其中:粮食作物受旱89.22万亩,甘蔗受旱87.17万亩,茶叶受旱34.13万亩,其他作物受旱66.16万亩,农业经济损失3.21亿元。橡胶受旱22.08万亩,其它园林受旱58.66万亩,林业经济损失6260万元。草场受旱3200亩,经济损失8万元。水产养殖受旱4.54万亩,经济损失140万元。减少水力发电量2599万千瓦时,经济损失1202万元(不含漫湾、大朝山电站损失),其它损失880万元。
        二、抗旱工作应对措施
        面对严峻旱情发展态势,在省水利厅的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防指的统一部署下,我市各级水利部门立足主动、及早部署,强化措施、高位推动,各项抗旱工作有序开展,努力确保城乡生产、生活和生态供水安全。
        (一)加强组织领导,千方百计确保抗旱救灾工作落到实处。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旱情发展态势,市委书记杨洪波、代理市长锁飞等领导同志对当前抗旱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亲临一线检查督促、指导抗旱救灾,要求各级各部门采取有力措施抗灾救灾,确保城镇居民供水、农村饮水安全、农业生产生活用水和人畜饮水安全,帮助受灾群众做好生产自救,积极向上反映灾情,争取上级支持。市政府办公室及时发出抗旱和应对低温冷冻灾害的紧急通知,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及时召开抗旱工作会议、成员单位抗旱保春耕会商会议安排部署,各部门认真履职,提前谋划、提前准备,组织发动全市全力抗旱。各级党委、政府将抗旱救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采取积极应对措施。省防汛抗旱专职副指挥长谢雁崎多次到临沧检查指导旱情,督导做好抗旱各项工作。市政府及时下拨抗旱资金100万元,市政府副市长李华松及时召开灾情分析会议,安排部署抗旱救灾工作,抽调4个工作组深入8县(区)重灾乡镇,深入田间地块调查旱情,进村入户了解人饮困难情况,指导抗旱救灾,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市水利局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抗旱及增蓄水工作,
认真分析研究各县区蓄水和当前旱情发展趋势及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同时按照首先保证城镇的供水和群众生活用水,其次保证工业供水和农业供水的原则制定供水应急方案,采取相应措施保障供水。在认真收集分析情况、研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可行的意见建议,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及省水利厅汇报旱情及当前供水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采取措施全力做好抗旱工作,派出工作组分别到旱情严重的县区、乡镇检查指导抗旱工作。临翔区政府针对旱情不断加剧的态势,紧急启动城市供水水源建设工程,努力确保临沧城区供水。耿马县委、政府及时抽调工作组会同制糖企业深入灾区组织蔗农抗灾救灾,各乡镇迅速组织群众采取烟熏、灌水等措施进行防范,同时,对受灾的甘蔗抢收入榨,县政府与制糖企业每吨给予20元补助,减少蔗农损失。
        (二)坚持以人为本,全力以赴保障城乡供水和人畜饮水安全。目前,全市因旱灾造成30.35万人、16.31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其中:挑水、拉水、运水解困人口3.2万人,临沧城12万人、凤庆县城5万人、双江县城3万人饮水困难。针对城乡居民饮水困难较为突出的实际,我市各级水利部门坚持把确保安全供水放在首位来切实抓紧抓好,算清水帐、弄清水量,分类制定解决办法和做好预案准备。一是高度重视城镇供水问题。通过测算县城供水水帐,对后期可能出现供水短缺的县城超前实施增源工程。今年1月30日,临沧城区供水水源中山水库蓄水仅145万立方米,去除死库容可用水量只能供到3月份。对此,我市超前谋划,在2009年11月份就制定了供水方案,并筹资240万元新建引水渠4.6公里,引水管道4.5公里,从百花箐水库引水至第三水厂,日增加供水8000立方米,以保障临沧城市供水安全。凤庆县和双江县也从县城周边多方调集零星水源解决供水困难。二是着力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针对工程性缺水的村寨,积极筹集资金,建设小水窑和实施临时工程措施解决;对资源性缺水的村寨,采取拉、运、提等方式解决,同时做好预案准备。目前,全市靠人背马驮、拉运水解困的有24个乡镇64个村3.22万人。水利部门主要是做好水量测算、水质把关和设备准备,同时向各级政府争取资金,补助拉、运、提水费用。
        (三)做到科学调度,下大力气强化用水管理。我市始终把科学调度、合理用水作为抗旱工作的关键,科学合理调度利用水资源,提高抗旱能力。一是对县城、集镇供水较为紧张的地方超前实施计划供水和分类供水。如凤庆县营盘镇已于2009年12月开始分片区、分时段供水。二是加强水库调度管理,区分轻重缓急,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科学调度,采取以需定供的方式供水,按照管理权限,分类确定供水调度管理责任,严格供水审批。三是正确处理水库供水及水库病处的关系,对部分水库采取调整工期的方法,确保供水。凤庆县大坝水库承担着大寺乡2个村的人饮和4900亩农田灌溉用水任务,为保障供水安全,我市已调整了大坝水库除险加固工期。四是千方百计增辟抗旱水源,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发动群众修塘挖泉,整修渠道,开展水毁修复,因地制宜兴建小型蓄水、引水、提水等应急抗旱设施,抓好工程维修加固、清淤扩容,搞好山区集蓄利用,增加水量。五是努力挖潜增蓄,确保城乡供水、农村人饮安全,保障工农业生产用水。结合产业发展,整合部门和地方资金建设核桃、烤烟、甘蔗、茶叶基地水利设施,组织队伍、设备,发动群众抽水、运水,努力保障抗旱保苗保生产,并兼顾解决部分群众饮水困难问题。同时,切实加强用水管理,维护用水秩序,妥善解决好用水矛盾,避免用水纠纷事件的发生。2009年11月20日至12月31日,我市挖潜增蓄3459万立方米,年末蓄水量达到22361万立方米,顺利完成省级下达的蓄水任务。但由于旱情持续发展,目前我市库塘蓄水量为20922万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减少475万立方米。
        (四)及早安排部署,毫不松懈抓好春耕备耕用水工作。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着力抓好抗旱保生产、保民生、保稳定等各项工作。各级水利部门始终把保人饮、保春耕、保重点工业和重点产业发用水作为抗旱工作重点,加强控制性水源工程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切实加强中型灌区和节水灌溉项目建设。严格库塘供水调度,节约用水,为大春栽插预留水源。同时,采取拉运灌溉用水进行保苗,通过测算水量,对确实难以满足用水的地方,适时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并做好籽种和农用物资准备。入冬以来,农业部门抽调了700多名专技人员常驻受灾一线指导农业抗旱救灾,尽力减少小春作物和甘蔗等经济损失,组织群众积极做好春耕备耕工作,力争小春损失大春补。
        (五)密切旱情态势,持之以恒为抗旱救灾提供良好服务和有力支持。我市各级水利部门始终做好长期抗旱、抗大旱的准备,牢固树立局部服从整体、部门服从全局的一盘棋思想,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措施、最扎实的作风,从财力、物力、技术指导等方面为抗旱提供服务。同时,积极向市委、市政府及省水利厅汇报,多渠道筹集资金安排必要的抗旱经费,最大限度地增加抗旱投入,已下达应急资金490万元,在帮助解决群众抗旱提水、抽水、拉水、用电、用油等方面给予了适当支持。市防指高度重视防汛抗旱宣传工作,坚持快速反应、主动引导和正面宣传为主,及时准确发布旱灾信息,积极引导社会舆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信息报告和通报机制,实现了上下联动、部门协调、信息共享,确保信息报送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同时,建立了有效地抗旱救灾责任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防办、气象、水文部门进一步加强会商和信息沟通,加大对基层工作的督促指导,严格执行旱灾情日报和库塘蓄水旬报等制度,为各级抗旱工作做好服务。民政部门多方筹备救灾物资,紧急调拨救灾资金1200万解决群众生活困难。林业部门以苗圃基地和新植核桃为重点,拉水浇灌、抽水提灌,铺盖地膜、树干缠膜等进行保苗。各制糖企业打破榨区界限,积极组织甘蔗抢收入榨,尽量减少蔗农和企业损失。保险部门及时深入一线调查核实受灾情况,认真做好甘蔗保险兑付工作。各县(区)党委、政府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多方筹集资金,迅速组织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投入抗旱救灾,抽调77个工作组800余人深入一线指导帮助受灾农户开展生产生活自救,努力挽回和降低灾害损失。
       目前,我市已先后投入抗旱救灾28.42万人次,资金2302.42万元,泵站228处,机动设备244台,机动运水车辆1996辆,用油46.04吨,用电27.27万度,实施人工增雨86点次,发射人工增雨火箭弹392枚,实现抗旱浇灌9.24万亩,临时解决了10.8万人、5.3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更多关于临沧的文章
今日焦点
正在加载...
热门文章
正在加载...
易茶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2006-2013 易茶网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25517号
技术支持:广州天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800-830-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