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福总裁李瑞河的中国茶振兴之路

天福总裁李瑞河的中国茶振兴之路

李瑞河,一位台商的中国茶振兴之路--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记者:台湾天仁集团因何而创,经营状况如何?

李瑞河:先祖在台湾南投郡垦荒以来,到我已是第七代,代代种茶为生。我继承祖业时,开始攻关茶叶精细化加工和营销,企业迅速发展壮大。1953年,创立天仁集团,拥有20家子公司,在台湾地区以及美国、日本、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设近百家品牌连锁店。以市场化运作方式,方能较快地振兴中国茶业。

记者:您到海峡西岸来投资,初衷是什么?

李瑞河:故乡亲友若相问,一片丹心在玉壶。这是我修改的诗句,可以形容当时投资的心情,中国茶是我始终不渝的至爱,不可一日无此君。上世纪90年代初,上市后的天仁集团首度遭遇台湾股灾,股值缩水30多亿元新台币。这一事件使我遭到重创。1993年,我回祖地漳州市漳浦县沙西下寨村寻根,同时考察了茶业发展环境。这番经历,使我更加感受到茶的根在大陆,我的根也在大陆。可以说是亲情和责任的催促,使我毅然向亲友借来3000万元新台币开始投资漳浦,而短短十几年发展到1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则是我始料未及的。

记者:初投资时,您怎么看大陆茶业状况?

李瑞河:在大陆发展茶业天地广阔。当时,大陆还没有一家上规模的茶叶企业,茶叶包装、运输、储存、营销等方面都比较滞后。好东西,也是需要包装和品牌的。1994年,我在福州开了第一家天福茶叶专卖店,店面装修精致得使人望而却步。没多久,越来越多人开始接受,意识到“茶叶也是可以有档次的”。天福茶叶专卖店当之无愧地起到了启蒙作用。其实,越是民族的东西,也必须重在运作,才能实现“越是世界的”,这个过程任重道远,但作为中国人就义不容辞。

中国茶,还意味着文化传承

记者:天福茗茶短短几年就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奥秘何在?

李瑞河:首先在品质,而且要有精品意识。前些年,一家安保公司人员到天福厂房装监控。他们跟我说,在录像测试时看到工人挑选原料,不符合标准的就毫不犹豫地抛弃,卫生把关程序也一目了然。这令我十分欣慰。对天福来说,品质不好,不仅砸自己的牌子,也让中国茶“蒙羞”。

其实,真正把茶当作一个产业来做,需要在内涵和外延上全方位拓展、做大。天福集团以茶叶为主业,还开发了茶月饼、茶蜜饯等1000多种茶食品,件件都要做成精品,而精品也分不同档次、价位,让更多人分享。还要加大科研步伐,开发陶瓷茶具,弘扬中国茶文化。因此,中国茶,不仅是商业的范畴,更意味着文化传承。

记者:天福茶博院获评国家AAAA级景区,目前进展如何?

李瑞河:我一直就梦想建一个博物馆,把中国茶、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囊括其中,让全世界都为之惊叹,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国人为之骄傲。因此,我在茶产业发展后,积累了一定资金实力,就迅速把茶博院建起来。茶博院中,茶文化的展示从唐代至今,其中一些景点以朝代命名。当然还设立了日本、韩国茶道展示区,因为世界茶道源于中国。在茶博院参观,人们对中国茶叶种植、茶具、茶道等发展历史与现状可基本了然于胸。中国茶文化,也是天福集团企业文化的根本所在。一家企业,有了文化,就有了灵魂。

记者:有了茶博院,您还创办茶学院,这与文化传承有什么关系?

李瑞河:文化传承,是一个永续的过程,靠一企之力是不够的。我想,必须把我数十年积累的茶叶种植、管理、营销、企业化运作的经验让更多国人分享,世世代代发扬光大。另外,近些年中国茶业发展迅速,但人才短缺,严重制约茶业现代化与国际化步伐。在漳浦梁山脚下一片不毛之地创办天福茶学院,就是出于这个想法。2007年,天福茶学院获国家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纳入国家统招计划,投资2亿元建成,首届招收600名学生。这是世界上第一所茶业专科学院,今年,招生突破1000人,未来规模要达3000人以上,其中海外留学生计划达1000人,实现中国茶文化在全世界范围传播。从茶学院毕业的学生,都将是茶产业精英,有一些人业绩完全可以超越我,我对他们寄予厚望。招生倾向于吸收贫困家庭学子,他们毕业后可以优先开天福茶叶专卖店。

记者:您开创的漳州天福窑,目前消息很少,运作得怎样?

李瑞河:对于茶产业来说,不仅是茶叶,还要有制茶、装茶、饮茶工具等才算完整。我从景德镇、浙江等地高薪聘请陶瓷技师,生产茶具,也是要把茶叶产业链做大。这些人才在天福,不仅忙于企业生产,我还给他们更多时间进行科研。刚开始时,天福生产各种材质的中西茶具,今年以来,我只选定了一种,就是瓷茶具。因为,瓷就是CHINA,是最能代表中国的。相信过不了多久,天福窑的瓷器产品就能浮出水面。天福窑产的瓷茶具,将不叫“天福瓷”,而叫“中国瓷”,这才能展现CHINA往日雄风。

记者:天福从乌龙茶起步,目前还经营哪些茶种类?

李瑞河:福建、台湾是乌龙茶主产区,回故乡发展茶叶,乌龙茶当先。做大天福的同时,更要带动广大茶农增收致富。当然,中国茶种类很多,现在天福种植经营中国多种茶类,尤其是乌龙茶和红茶,每种茶类配套生产对应茶具。至于红茶,历史上是中国的天下。近现代以来,印度等国引种的中国红茶,包装、营销运作得好,在世界上销售量和名声越来越大。天福发展红茶,也是要重振雄风。天福生产的红茶,也不称作“天福红茶”,而叫“中国红茶”。

强筋壮骨,休戚与共应万变

记者:从台湾股灾到东南亚金融危机再到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天福的发展前后经历3次危机考验,您如何泰然处之?

李瑞河:天仁集团首度遭遇台湾股灾,让我积累了经验教训。那说明,当时的天仁没有真正把民族的东西发挥好、发挥到极致。要应对危机,首先要自壮筋骨,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我前面说过的质量、品牌、营销、文化、科研、教育等方面的努力和坚守,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营销方面,今年天福直营连锁店在大陆将开到1000家,同时发展加盟连锁店,让利更多经销商。我爱茶堪称“不可一日无此君”,天福营销的目的也要做到让更多世人“不可一日无此君”。那么,天福茶业就可以在市场大潮中始终站稳脚跟。

记者:您承诺天福至少三年内不裁员降薪,如何做到?

李瑞河:带动家乡茶农致富,是我不变的愿望。目前,天福业务可以惠及漳州10万茶农,技术指导、订单收购,切实保障茶农利益。茶农是水,茶企是鱼,我很明白个中关系。在危机面前,天福也一定要坚持挺住,因为“鱼水情深”。天福集团聘请了1万多名员工,在福建就有6000多名,他们经过多年培养,是天福的中坚力量,轻率裁员将是天福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应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关键在人,众志成城才能渡过难关。天福集团一方面加快创新和人才培养步伐,一方面完善经营模式,拓展国内和欧美市场,转危为机是必然。

记者:听说天福集团也将上市,准备得怎样?

李瑞河:我们筹划2012年上市,将是祖国大陆首家茶业上市公司。目前,天福规模是10亿元,上市后可以达到数十亿、上百亿。到时,相信中国茶的振兴将有一个里程碑。

记者:您还建了“唐山过台湾”石雕馆,有人说是“不务正业”,您自己怎么看?

李瑞河:唐山即祖国大陆,先祖从漳浦到台湾创业,这段历史我从小就铭刻在心。建石雕纪念馆,是实现我寻根夙愿。我希望让更多台湾乡亲来参观,更加体会两岸一家、血浓于水的亲情。海西发展,天福先行。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推进、海西效应的日益显现,以及两岸“三通”的实现和天福创业的成功,必将吸引众多台湾茶农前来兴业。(雷光美严利人邱耀斌)

来源:东南网
更多关于天福的文章
今日焦点
正在加载...
热门文章
正在加载...
易茶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2006-2013 易茶网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25517号
技术支持:广州天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800-830-2044